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在教育的功利主义常常导致教育的异化,从而导致了幸福感的缺失.幸福感源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之本身.可以从三方面还原教育幸福的初衷,即教育过程幸福与教育结果幸福的连续统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融合和统一,着眼于"天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界定教育中的幸福则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教育的幸福要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求.成就感是教育中幸福的关键所在.教育过程幸福和教育结果幸福一起构成了教育幸福的二重维度,教育过程幸福是结果幸福的必要条件.教育结果的幸福是一种应然的追求,而非一定能够达到的实然状态,教育过程幸福则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教师幸福在渗透于教师主体生命的同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对教师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学生幸福的孕育以及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有看重要意义.教师的幸福能力包括感知幸福和创适幸福的能力.教师幸福能力的培养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保持积极心态,乐观面对教育生活;二是准确定位角色,形成合理的职业认识;三是寻求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应该是全面完整的,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教育过程作为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是人获得幸福的过程和手段.同时也应该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幸福自然成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追求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内容上整体优化的幸福,同时教育又在滋养着学生的精神,提升其幸福层次;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幸福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正是幸福的源泉。教育构建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使得学生幸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的幸福指教师在追求和实现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满足和愉悦感的生活状态.表现为追求教育真的幸福、教育善的幸福、教育美的幸福三种样 态.教师的幸福通过智慧、德性和实践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幸福,这既具有应然性,又具有可能性;爱是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因此爱也是学生的基本需要;爱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实现学生的幸福需要爱,因此爱对实现教育目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其通过教育而获得。而什么是幸福,如何评价幸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幸福的追求,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提高思想认识的情况下,通过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析和参与实践活动中的深刻体验,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人们追求幸福需要以社会道德作为先行的条件,然而仅仅依靠社会道德并不能实现幸福,因为其对于实现幸福最多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无法体现幸福的实质.但是,当社会道德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时,它就既具有条件、工具的意义,同时又具有要素、目的的意义.事实上,公民要实现人生的幸福所必需的因素便是道德,良好的道德能够提供积极的氛围,激励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并且,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的人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能够提高自身的自信心,而这些都体现了幸福的实质.我们应该从道德能力的提升、社会制度的保障和培养"德福一致"的信念三个方面保障实现社会公正与"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0.
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幸福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而,要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关注目标的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环节和环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