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气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干冷,总的来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雨季和旱季分明,多夜雨和冰雹;春季干燥多大风等天气候特点。这些独特的气候主要表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西藏高原主体部分。此外,在利用西藏气候资源优势方面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1957年至2007年淮北平原气候变率及气候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新田  刘桂建 《资源科学》2012,34(12):2356-2363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前者以少雨(干旱)为主,后者以多雨(洪涝)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1991-2000年,十年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数据,分析索伦镇四季气温状况、气温年变化、年降水量大小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索伦镇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约431.9mm,属于降水量较少的地带,且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资源科学》2009,31(10):1740-1748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④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北、中、南、东南和中南5个分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70%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7年和11年的周期;⑤气温的转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5~10年,南部从本世纪初期开始转为降温,值得关注;气温的突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3~5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季风区1961年~2006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的1961年~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年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6年增温率0.24℃/10年,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②季风区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和相对变率分布较均匀;③大多数区域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西南地区;④用EOF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准南北差异型、中间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用REOF将该区细分为季风北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和云贵高原区4个分区;⑤全区性的异常偏热年,大部分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年左右的年际周期;⑥年平均气温的转折和突变先从云贵高原开始,过10年左右南、北部转型,再过10 年左右是中部转型;⑦对气温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目前世界气候变化研究和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和技术方法,并结合西藏高原的特征及已有的部分研究结果,提出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及针对气候变化相应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析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桑  卓玛 《西藏科技》2007,(4):53-55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西藏高原近40a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证实气温在持续上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略有增多的趋势,并研究了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6年5—9月西藏地区降水、气温、环流资料,分析了汛期天气气候、500hPa中高纬度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伊朗高压等要素的特征,得出2006年汛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前多后少)、气温偏高,部分地区有旱灾,林芝地区还出现了罕见的森林火灾。7—8月部分地区月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9.
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10年度主要异常气象要素和天气气候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分析回顾,发现全盟主要异常气候是:气象要素值出现极值或居极值前10位的明显偏多,冬、春季持续低温时间长、冬季低温日数多,并遭受雪灾、强沙尘暴、暴风雪、强寒潮侵袭;夏季气温异常偏高和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冬、春季降水量异常偏多,夏季异常偏少。而且低温雪灾、高温特大干旱,对农牧业生产和各方面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农牧业受到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作出了二连浩特地区2011年气候影响评价,得出结论:二连浩特地区2011年较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冬季1月、12月平均气温显著偏低,1月份还出现了阶段性持续低温天气;异常偏低的气温造成严重的热量条件不足,使牧草返青期推迟;夏季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尤其是8月份为1961年以来平均值最高的年份,持续高温天气使阶段性干旱现象加重。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藏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加之交通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限制,60年代中医专业在西藏高原地区几乎无专科病房。我院1973年开始筹建中医科,才设有中医科病房,1975年停办,直到1980年中医科正式成立科室。1988年,从高原地区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2.
选用祁连地区托勒、野牛沟和祁连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资料,采用WMO推荐的极端气候指标定义计算了8种极端气温指数,并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地区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上升趋势,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除最高气温和冷夜日数没有检测到突变点外,最低气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霜冻和结冰日数分别在1990年和2000年发生突变,暖夜和暖昼日数分别在1994年和1998年发生突变,冷昼日数从1997年发生突变。在近56a的时间尺度上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存在多个较明显的周期。祁连地区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即极端气温对气候变暖具有很好的响应。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即其未来总体变化趋势将与过去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慧林  傅平顺  杜军 《西藏科技》2009,(6):55-58,80
利用西藏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上升,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增暖速率;西藏绝大多数台站年降水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速率在1.8~38.7mm/10a之间.未来西藏气温继续升高,降水量趋向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出现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大力加强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降水发生异常,水、旱、冷、暖自然灾害频繁,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温室效应”还有节节攀高之势,据气象学家们对全球一百多年来的气温资料分析,全球气温较一百多年之前升高了0.3℃~0.6℃。英国的  相似文献   

15.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试验区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带 ,地势开阔而平坦。地理位置为东经 1 0 9°0 0 ~1 1 0°45 ,北纬 40°0 0 ~ 40°30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6.8℃ ,最高气温 38.3℃ ,最低气温零下 32 .3℃ ,年均降雨量 31 0毫米 ,无霜期1 2 0~ 1 30天 ,≥ 1 0℃积温达 31 97.4℃。试验区土层发育差 ,土壤多为典型的风沙土 ,有机质含量低 ,全盐总量低于 0 .2 %。p H值 7.0~ 7.8。该区地下水位较高 ,埋深 1~ 3米。农业灌溉方式以井灌为主。2 试验方法与数据调查分析2 .1 试验方法根据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的西藏高原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的MODIS遥感图像,用最大似然估计分类器对西藏高原的土地覆盖类型进行了分类,并采用西藏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对MODIS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最后分别用混淆矩阵和图集中西藏高原植被分类汇总面积对MODIS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了分类精度评价。结果表明:①MODIS遥感图像能够有效地分类出西藏高原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②根据西藏高原植被的垂直带性分布特点,由DEM改进的MODIS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明显提高,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绝对误差都小于2%,其中,河流与湖泊、森林、高寒荒漠、作物和山地草原的绝对误差都在1%以下;③混淆矩阵分析的平均分类精度为87.68%。  相似文献   

17.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气候概况及未来气候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主要属高山气候,干湿季分明,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全区大部地区降水量集中在5~9月,夏季降水占全年90%以上,东西部降水相对独立,南北气候也有较大差别,降水量从西藏的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特点为西北部偏低,东部相对偏高,夏凉冬冷,冬季气温呈自东向西递减分布形式。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属世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40多年气象资料分析,西藏地区除阿里地区和聂拉木夏季降水呈逐渐减少趋势外,全区大部分地区为增多趋势明显,气温明显高升,各地气压也有显著上升,特别是夏季,气压上升更加明显。预计西藏地区降水量将波动上升,气温持续攀升,含氧量将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云南省香格里拉气象站55a(1958-2012)的逐年气温、降水量、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霜日数资料,引入多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多元OLS)、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多元VAR)和结构方程模型,基于Morlet连续复小波(Cmor)变换的主周期数据,探索未来50a香格里拉气温等气候环境要素的定量预估模型、变化趋势及5个主要气候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未来50a内香格里拉的气温以0.44℃/10a的速率升高,50a后气温将升高2℃左右;降水以围绕平均值做周期振荡为主,并以14.7mm/10a的速率增多;绝对湿度以0.06 mg/L/10a的速率增大,并有明显的周期振荡;相对湿度以-0.96%/10a的速率减小,并有周期振荡;年霜日数以-2.8d/10a的速率减少,并有周期振荡。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霜日数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显著相关,气温变化对湿度和霜日数的影响大于降水量的影响,气温的持续升高是除降水外其他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宽甸基准站2003至2004年地面站自动数据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数据差异分析,分析结果为:自动气象观测与人工观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同时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包括观测方法和时间不一致以及仪器本身存在问题等;自动站的气温及相对湿度与历史资料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