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界博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实施日前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2001—2005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规划”在认真总结“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基础上,从2 000多种选题中确定了1 606种重点图书项目。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映和研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图书在“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一大批反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也将对“十五”期间的整个图书出版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7.2 “‘十…  相似文献   

2.
1997年我写过一篇短文《也谈“两种编辑”》,就编辑学研究中的“两种编辑”观点谈了些粗浅意见;相对于所涉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拙文所谈疏漏是颇多的。随着有关研究的继续进展,以及重要工具书《辞海》“编辑”条1999年版的最新修改,拙文就更是相形见绌了。为此写了这篇“再谈”,续抒管见,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共同探讨“两种编辑”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看到一篇名为《2003年假新闻回放》的文章(见2004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文中不仅列举了2003年的重大假新闻,还分析了其影响。其中包括了“比尔.盖茨在洛杉矶被暗杀”,让央视名主持王小丫大叫“晦气”的假“车祸”,还有差点毁灭一个微波炉行业的假新闻《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认识价值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价值观教育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都是价值观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6,(11):38-38
一报在手,应有尽有 2003年至2006年,《今晚报》连续4年被世界报业协会评为“世界报业发行百强”。2004年至2006年,《今晚报》连续3年入选世界品牌大会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6年以来,《今晚报》实施了调整、优化版面的。三步走”,在全国最早形成了一系列。报中报”的“套报”。目前,所有广告经营实体收入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23%。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4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王秋平同志的《也谈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通过两个实例对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刊登的刘东斌同志所撰《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有关“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档案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规则》的出台,在高校档案系统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其焦点归结为:是“卷”当家,还是“件”当家。我们认为,应对《规则》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澄清混乱,走出误区,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立卷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10.
8月份,新疆军区某药材仓库用5天时间组织报道骨干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使报道骨干深刻理解了《讲话》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吃透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学习中,为使大家真正“钻进去”,仓库依据辅导书籍,将梳理出的30个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16道学习问答题印发人手一册,组织进行了集中自学、导读、串讲和专题辅导。大家把学习《讲话》与清理思想、更新观念结合起来,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学习创新的理论,越学越感到“七一”重要讲话价值重大,越悟越觉得其内容丰富,新意无穷。为使大家真正“深下去”,仓库引…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深圳、广州两地的报纸经过精心策划,内容全面刷新,面貌焕然一新,报道策划及版面设计上出现不少亮点,值得品评。 新世纪第一天和第二天,《深圳商报》在封面版用大幅照片压题的方式,连续推出了《我们幸运——我们跨越两千年》和《我们欢乐——我们开创新的世纪》两篇“祝福新世纪”的编辑部文章;1月1日至3日,《深圳商报》连续三天用近百版篇幅推出“经济100年”系列特刊,通过“百年大事”、“百年发明”、“百年民生”三个主题,回顾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的重大事件、重大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虽是“旧闻”,却不失新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史料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太军 《中国档案》2006,(11):29-29
读了《中国档案》2006年第8期“新闻视点”栏目刊载的一篇图片报道,笔者眼睛一亮。情绪也跟着高涨起来。图片反映的是辽宁省抚顺市档案局从事重大活动采访的档案人员,在重大活动现场。身着“档案局重大活动采访”字样的T恤,“潇洒走一回”的场面.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武汉记协主席翟玉勋的论文集《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为这本论文集题写书名,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晨在序中评价其“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既较全面勾勒了报社事业发展的脉络,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又从深层次上思考党报与时俱进的途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论文集汇集文章98篇,共30余万字。《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出版@罗建华 @许贵萍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2005年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要点》印发执行。《要点》提出了2005年广播影视的重点宣传报道工作,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外宣传、宣传管理等方面的10大项主要任务。一年来,广电各媒体圆满完成了如“两会报道”、“连宋大陆行”、“神舟六号”飞船、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并且在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5.
统一档案学名词术语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林清澄吴文革、胡胜友同志发表在《档案学研究》1997年第1期的《论档案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一文中,使用“档案理论”42次,“档案学理论”19次,前后交替地使用“档案理论”与“档案学理论”7次。据曾永明同志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政策解读类报纸的版面设计因其特殊的角色.与肩负的职能,常常难有突破,但是《黑龙江日报》从2006年12月4日起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贯彻全会精神、建设和谐龙江》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组报道被认为是“在版面安排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有声势、有效果”,“充分显示了省委机关报在宣传报道省委重大决定、重大决策方面所具有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是一次较成功的大型专题报道”(2006年12月20日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本文就以《黑龙江日报》的这组大型系列专题报道为例,谈谈报纸政策解读类版面设计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7.
用形象新闻反映重大主题,是《襄樊日报》几年的一个大胆探索。早在1995年初,《襄樊日报》就提出:“要革除新闻照片只能当‘陪衬’的观念,大胆地让新闻照片领衔唱主角:革除‘重大主题只能用文字报道’的旧观念,大胆地尝试用新闻图片反映重大主题”。几年来,《襄樊日报》创造性地贯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大胆地将图片新闻向头条推进,向整版拓展,向系列延伸,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报之路.在全国报界(包括中央报纸和省报在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襄樊日报》究竟是怎样用新闻图片去反映重大主题的呢?它的独持视…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06,(12):26-26
《军事记者》2006年第9期发表贾永的文章《“做深”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三条途径》。 文章认为,首先是主动出击,以快制胜。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报道迟缓就意味着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在今天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应当树立起“快的就是深的”的理念。一篇先入为主的简短消息,可能比事后洋洋万言的长篇通讯更能引导舆论,更能产生影响。“快些”、“快些”、”再快些”,应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座右铭。应该看到,我们的媒体在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上有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能仅仅满足于”今天新闻今天报”,还应努力做到“现在新闻现在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