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宋汴河     
唐宋汴河同淮河十字交叉。研究它的变迁对发展淮河流域水利交通很有价值。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相称。关于唐代汴河的具体路线,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同记载,一直影响到后来关于汴河入淮、入泗的问题争论不休。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无论渠首,渠尾,以及主要线路,都和两汉的汴渠不同。通济渠的渠首是在汜水县(今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的板渚(今已在黄河北岸),东距西汉汴口尚有十五里。在板渚与浚仪(今开封)之间,大概利用两汉汴渠和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灌大渠时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会泗的汴渠分离。与汴渠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谷熟(今商丘县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东南)、埇桥(今宿州市),虹县(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都概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两大王朝交递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一)秦汉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陈张楚都(陈胜所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至十二月,共6个月。陈,秦郡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盱台楚国都(楚怀王孙心)。秦二世二年(当208年)六月至八月,共3个月。盱台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相似文献   

3.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蒋岭 《阅读》2007,(12)
[课文寻踪]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开元十四年(726)冬天,李白离开扬州,到北方的汝海游玩(今河南临汝县一带)。之后在到达襄阳时,结交了诗人孟浩然,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相似文献   

5.
叙事有寓     
柳宗元一生坎坷,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一起,被后人誉为“韩柳”。柳宗元二十岁那年(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考中进士,三十二岁(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出任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王叔文执政仅一百多天就失败了,柳宗元在当年九月间也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县)刺史(州的长官),由于朝廷中有人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代著名诗人孟简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载“平昌人”,《新唐书》载“德州平昌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他是“德昌平昌人”,《辞海》说他是“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则说他是“唐平昌(今四川平昌县)人”。据上、各家都认为孟简为平昌人,但对于平昌今天当归何处,则有山东和四川之异。那么,“平昌”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据唐人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第17卷,河北道二中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孔子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孔子对冉有、子路、子贡、高柴、曾参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孔子对子张、子夏的教育。本文就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教育,看他是如何具体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子张,姓颛孙名师,春秋末年陈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张、子夏都是孔子晚年亲自教授的门徒,也是孔子的得意学生。他们两人在性格、气质、学业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子张仪表堂堂,才貌过人,为人雍容大度,讲究  相似文献   

8.
南宋知名词人赵彦端,《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赵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彦端号介庵居士,祖籍开封府浚仪县(已废入今河南开封)。寓居洪州南昌县(已废入今江西南昌市),《全宋词》谓其鄱阳人,误。赵彦端一生仕宦,著有《介庵集》,亦名《介庵居士集》,《介庵赵居士文集》。又有《介庵词》。  相似文献   

9.
千唐志斋藏石的收藏者是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张钫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又曾任职于陕西、河南两省,和章炳麟、李根源(曾任陕西省长)、于右任常相往来,一同鉴赏文物。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钫于一九三一年开始搜集唐代墓志,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购得一千余件之多,分藏在他的家乡铁门蛰庐。这是一座具有豫西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是太昊的称号之一 ,又是古代“五大族团”的祖先之一。伏羲是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繁荣阶段 (仰韶文化时期 )的代表人物 ,世代相传几千年 ,传说遗迹甚多。在旅游文化热兴起后 ,大体确定伏羲故里在甘肃省天水市 ,葬在今河南淮阳市。全国各地的伏羲文化研究 ,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振兴中国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在唐代文化涵融性及东夷诸国(日韩)对唐代文化的认同心理,唐代诗文不同创作主体(日韩)的各自特征,唐代诗文对外传播的方式途径,日韩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的佚诗佚文等情况作一概述并提出研究方法,以期引起对这一论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六、鸿沟系统水道的形成鸿沟是人工引用黄河水凿成的水道,是在战国时期凿成的。鸿沟由黄河里引出水来以后,随即分成几支,在当时它沟通了宋、郑、陈、蔡、曹、卫等国。这是说,象商丘、新郑、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下蔡(今安徽寿县北)、定陶、濮阳这些地方循着鸿沟及其支流都可以达到的。它和它的支流还分别和济、汝、淮、泗四条大川相会合①。这样就组成在黄河以南,这四条大川之间的水道网。这些分支有渠和阴沟水,还有汲水和睢水。渠的下游称为沙水,阴沟水下游为涡水。汲水到下游则成获水。沙水中游又分  相似文献   

13.
黄宝成 《阅读》2013,(30):18-19
南宋时期,在河南河内(今沁阳县)有个农家子弟,名叫许衡。他不但勤奋好学,而且十分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一天,北方的金兵打过来了,人们纷纷逃离自己的家园。许衡跟着逃难的人们向孟县方向逃去。一路上,烈日当头,逃难的人们干渴难熬,怨声载道。正当大家唇焦口燥的时候,有人在路边的村子里发现了一排结满果子的梨树,  相似文献   

14.
《甘肃新通志》及州志等记载均相同 ,不再征引。唐代时析上县始置天水县 ,北宋至元初 ,天水县建置屡有变化 ,治地亦不固定。据上述记载可知 ,今天水市西南 70里即为天水县故地 ,这里为今天水市天水镇所在地 ,人们习称“小天水”。由于天水县系由唐时上县析出 ,唐之后上县建置不复存在 ,上故城亦不以“上”相称 ,故天水城易为人们误当上故城 ,顾组禹所记当属此例。如前所论 ,上城自北魏至唐末治今天水市秦城区当属无疑 ;而且 ,在北魏之前 ,还有一段时间上仍治今天水市城区。因为《水经注》除记有“上城”外 ,又有“上故…  相似文献   

15.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文化旅游概念进行界定,运用昂普(RMP)分析方法,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进行资源(R)分析、市场(M)分析和产品(R)分析,据此提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框架与具体策略,以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旅游参与研究一直是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原古镇旅游的开发研究是河南特色旅游发展的一个显性体现,梳理研究了河南的古镇空间分布及分类,以朱仙镇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的社区参与机制进行走访问卷,并进行行之有效地分析,以期对河南古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玉书(1642—1711年),字京江,号素存(一说字素存,号润浦),江南丹徒人(今江苏镇江丹徒县).其父张九徽,字湘晓,顺治二年江南乡试解元,顺治九年进士,博学砺行,在史学上很有造诣,官至河南提学佥事,后引疾而归.康熙十七  相似文献   

19.
“关西出将”,这是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也是汉代以来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最早提出此说的是班固.班固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汉兴,郁郅(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王围、甘延寿;义渠(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南)公孙贺、傅介子;成纪(属天水郡,今甘肃秦安)李广、李蔡;杜陵(属京兆尹,今西安市东南)苏建、苏武,上邽(属陇西郡,今甘肃天水西南)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属陇西郡,今甘肃陇西)廉褒;狄道(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东汉名将虞诩也曾说:“谚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有“山西多猛”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关西”或“山西”的地理位  相似文献   

20.
共工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氏源于莒县之板 (阪 )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 ,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共工氏即蚩尤 ,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涿鹿 (即邾娄 ,在今邹县、曲阜一带 ) ,被黄帝杀于中冀之野(今山东中部地区 )。其后裔的共工氏又与颛顼大战不周山 (今济南华山 ) ,并在莱芜一带堵截五汶河之水“以薄空桑” (汶泗流域 )。直到尧舜时代 ,经过激烈的斗争 ,才“流共工于幽陵———即今燕山一带。因此 ,共工氏是古代的战争之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