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能够坚定法治社会的根基。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党支部作为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培养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的摇篮,要抓好党章党纪教育,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就必须从高校党支部开始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的法治队伍。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联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平台优势,分析当前高校党支部法治建设现状,阐明其重要性;结合社会实践和现实因素,探索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行性,以期提出符合我国当下国情、适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校法治型党组织,将党管人才落到实处,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建设和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高校党组织应从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法治型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随着社会大众法制意识的日渐增长和当前国家法治体系的逐渐完善,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法治意味渐趋浓厚,作为新时期法治社会的主体,培育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于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构建宏观的法治社会体系以及高校自身的法制化建设进程都大有裨益。但就当前来看,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等诸多缺点都还是当前的一大困扰。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欠缺、被动性守法而缺乏权利本位等现状,就当下高校的法律教学改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网络法治建设驶入快车道,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贡献力量,依法治国的成效与其具备的网络法治意识息息相关。推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是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将“网络法治”这一重要基因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学生成为网络社会合法合规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用正面内容、正面声音占领舆论阵地,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随之而来学生状告高校的事情也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法治管理的缺失,否则如此之多的状告事件便不会发生。当前,我国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以法治思想、法治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高校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然后主要就如何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对高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事实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脱离、法治意识缺乏的症状。针对此种现状,应当从将时代要求与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现实生活实际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9.
高校廉政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精神支撑、舆论支持。现阶段,高校廉政建设还存在权力失衡、制度体系不健全、价值观错位等问题。从法治文化视角对高校廉政建设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高校廉政建设的建议对策,对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强教代会制度与工会组织的法治体系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教代会制度在工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与远景规划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开始,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能否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具有全面法律素质的现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改进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既是理论所需要,更为实践所期盼。  相似文献   

12.
在新文科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面对的道德伦理、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等问题,地方高校可以尝试从“德”“法”“才”“治”等方面厘清法治人才质量标准,并将相关要求与法学教育教学活动对应起来。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安徽建筑大学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不断探索,为进一步提升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运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高等院校面对学生不断增强的民主法治意识,高校屡屡成为被处分学生起诉的对象,高校对违纪学生的惩戒权规定如何完善、如何行使处分权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建设永恒的价值目标,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只有也只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培育法治思维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可从政治、市场、社会三重维度,通过深化依法行政、强化司法公正、发挥企业法治正能量、利用企业文化正能量、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法治教育模式等途径给予培育。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治安存在许多新的问题,来自校园内外、网络和现实的治安问题挑战现有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只有大学生普遍具有法治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提高校园法治安全教育的实效,才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课程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将民法典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坐标,以民事法律规范为触点,以法律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向,让专业话语对接法律话语,让法律精神涵养职业操守,助推大学生筑牢法律信仰之基、立好法律职业操守之德。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选择,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融入民法典教育,实现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内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实施。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文明的法律信仰,包括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法治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视角下的法治理念,是对现代社会中国经济、社会、法治的经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理念的深化。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映射出社会法治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对此,笔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法治理念的培育路径探析,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校始终是高校治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高校管理需要依靠法治,而大学治理的法治化一直是学者们高度重视的问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和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支撑点,探索高校依法治校的创新点很有必要。这也是为高校输出人才和提升中国的教育质量提供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