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所有制基础上的,封建制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封建制社会之后最后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所有制,彻底消灭私有制,在全世界人类社会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所有制和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解体、消灭的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最终必然走向彻底解体、消灭的发展规律,更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  相似文献   

2.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公社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组织,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而且存留在封建社会中.公社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它总是与特定社会的所有制,尤其是土地所有制不可分割.封建社会也是如此.故我们要研究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就不能不弄清封建社会的公社形态;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入手,只有这样,在研究具体国家中的公社形态才有指南.本文是试从理论上探讨封建社会中的公社形态.  相似文献   

5.
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工具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达,作为“第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工场手工业兴盛起来,战胜了封建行会手工业,资本所有制取代了封建工具所有制和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解体。近代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工具所有制残存着,与资本所有制复合在一起,严重地阻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结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资本私有制,开创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局面。本文着重阐述马克思关于封建工具所有制与行会制度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算是我在《华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马克思论古代土地所有制诸形式》一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6.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的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则是生产关系的首要环节;因此,弄清楚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地位和生活情况。它也有助于我们对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以及上层建筑的许多现象的认识。所谓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有人认为土地是归皇帝或国家所有,这就是土地国有制;有人认为土地是归封建地主所有(也有人认为自耕农民也有一部分土地),这就是土地私有制,或地主土地所有制。近几年来,国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很热烈,现将争论的情况和问题综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多集中在所有制的形式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土地“国有制”或所谓“皇族土地所有制”,没有“土地私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和“私有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存在着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下简称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以下简称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唐代前期,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之后,仍然推行均田制,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对均田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即诸如均田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耕地;均田制是否否定了社会上私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各类受田的性质;均田制下  相似文献   

9.
门阀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许多同志都主张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当然,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是一切封建特权的基础;但对门阀士族制度来说,这不免失之笼统.因为,它不能说明以下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土地所有制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现象,而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就其发展趋势来说,越往后规模越大.可是,为什么其他历史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制度?第二、南朝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进一步发展,为什么门阀士族制度却开始衰落了?  相似文献   

10.
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是随着均田制瓦解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封建租佃关系,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唐代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土地租佃契约形式被普遍采用,且内容齐备,权责明确具体,这表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不平等天平开始向平衡方向倾斜,产权关系更明晰,土地私有制得到真正确立。唐中叶以后,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庄园的大量涌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关系转折的重要标志,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一般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1982年学术年会于10月13日至21日在昆明举行.全国六十所高等院校和十三个有关的科研单位,出版社共一百一十四人出席.这次学术年会的中心议题是东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研究.与会者着重在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缓速悬殊的问题上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1)封建化的形式不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程度与西欧不同;中国官府手工业占支配地位,而西欧则是城市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中国封建制可通过调整土地关系加强地主土地所有制,抵制商品经济的破坏,而西欧的等级土地所有制则无自然调节能力,商品经济有独立性,对封建经济破坏力强.同时,中国的破产农民总是重新回到土地上,形成恶性循环,而西欧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便不断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看,本课讲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时空概念看,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地位。本框题着重讲述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是重要的知识点。它通过揭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和形式,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的基础,通过介绍封建制的剥削方式,说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解。教学目标:1.记住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2.说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揭露和批判土地私有制的矛盾和弊端的思想便应运而生.限田和井田思想旨在消除土地分配的严重不均,缓和阶级矛盾,这与土地私有制原则相矛盾.均田思想着眼点则在于消除劳动力与土地的分离,既照顾了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容易被社会接受.而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根本没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限田、井田、均田等土地理论是不能解决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土地分配不均和贫富对立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史学界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曾就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开展了研究和讨论。1951年1月余逊同志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由占田、课田制看西晋的土地与农民》一文,这是一篇涉及土地所有制问题的文章。1954年侯外庐同志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封建国有制为主,即皇族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此后直到1965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约一百五十篇论文。这些文章对不同的时代、朝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内容和性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综合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皇族土地所有制,大土地占有制等;(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贵族官僚豪富等大土地所有制等;(三)自耕小农土地所有制。第一类是国有制,后二类同属私有制。现在分别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6.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国有制,也可以是私有制,还可以表现为村社集体所有制(这点往往被人忽略).而在国有制和私有制中,也还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表现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过去许多史学工作者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封建土地国有制的结论,而忽视了东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特别是国有制与私有制两者之间的消长和演变.因而产生了简单化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东方国家,保持以共有制为基础的公社所有制为时甚久,从原始社会保持到阶级社会.在这种国家中,当其形成私有制以后,公有土地分配制的传统仍能部分延续不绝.因为土地私有者并不能占尽一切土地,而无主的土地仍属公有,则是公有土地分配制可以适应的.中国是这种国家之一,公有土地分配制的存留,在封建时期中曾历时甚久,表现为多种形态.虽在封建社会,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皇帝可以利用其权力将公地占有,或将公地赏赐臣下,但按照传统习惯,将公有土地分配与人民,仍为常见之事.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的土地,在汉代称为"公田",或称"官田".汉代语言,官字的意义与"公"字相同;"官田"这一名称也同于"公田"."公田"的意义,是"公有的  相似文献   

18.
三、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由早熟性所决定的专制王权便内在地规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认识分歧太大,近年来出现了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国有制、私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中国古代社会同时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大土地所有制、中小土地所有制、残余的村舍所有制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观念国有"和"法权国有"为基本点论证了西汉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为国有.并将历史文献与出土史料相互印证,从"国家授田""户籍制度"和"徭役地租"三个层面,对西汉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点"与"面","地上"与"地下"的全方位论证,基本上认同西汉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相似文献   

20.
“封建制度的基础并不是非经济的强制,而是封建士地所有制”。“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地产和束缚于地产上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土地又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故生产资料的封建主义所有制主要表现为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西欧大部分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世袭领地式的大地产占统治地位,有条件的土地私有制以及层层封受的等级结构。拜占庭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几种土地所有制长期并存,即从晚期罗马帝国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