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上互联网的冲击,高校大学生们在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发生了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传统道德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  相似文献   

2.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程度的道德无序和迷茫.那么,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道德的失范、迷失和冲突似乎便不让人感到惊讶。这种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道德变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应当是一种进步。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转型的完成,社会道德经过社会的整合必然会跨越这种“动荡”而步入相对成熟、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程度的道德无序和迷茫,那么,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道德的失范、迷失和冲突似乎便不让人感到惊  相似文献   

5.
关帝文化是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学界对关帝文化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学的历史叙事方式和精神解构,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探究其德育资源现代转化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究这一问题对于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概而言之是四重转型,一是从传统的工业化向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转型;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自觉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循环;三是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四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概而言之是四重转型,一是从传统的工业化向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转型;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自觉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循环;三是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四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8.
文化转型是现代化的深层内涵 ,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在中国 ,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是用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启蒙和塑造中国人这一构成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文化转型 ,必须批判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制度和社会构成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模式的转型成为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法律素质教育新的社会境遇。我国文化模式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新的社会境遇回应新的要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道德的国度、文明的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特性是道德文化。中国自古有很多教育名家,他们都关注与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德育思想。在倡导立德树人,建立文化强国的今天,梳理与吸取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带来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高等院校对社会变革尤为敏感。在社会转型期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一 ,社会道德的“失范性”。转型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失范” ,即失去规范。思想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它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目前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从更深层次上看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相应的 ,根植于小农社会的儒家传统道德由于不适应现…  相似文献   

12.
<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由传统的单一教育转向了多元化的教育,而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已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加速期,在社会多元文化和市场文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思潮向我国袭来,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诱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转型期社会所带来的弊端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道德下滑、诚信危机、金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道德为先是其精髓,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教化和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关系本位取向的现代转型具有其价值与条件。转型有利于遏制社会的功利膨胀,弥补现代关系中的人文缺失,完善现代道德能力的培养。转型也具备一定的条件,现代人际的功利化工具化,需要传统中的营养;学校德育的主知主义模式疏于基本的人际德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是转型的有利环境;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转型的有利平台;传统德育具有可发掘的现代因子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及其文化转型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在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从广义分析,文化即"人化";从狭义分析,文化即社会意识形式;从生产力分析,即"文化生产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当代新疆民族文化要向现代文化转型,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是新疆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是新疆文化转型的关键,最后,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7.
和合学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价值理念的挑战、西方文明的挑战、现代化转型的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一系列整合,从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道德底蕴、在朗读教学中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传统道德、在传统节日中升华学生道德认识四个方面,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发掘传统经典的道德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840年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文化缓慢转型。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 ,历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的重新振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转型理论 ,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 ,由于文化转型理论本身陷入了困境 ,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曾几次遇到挫折 ,甚至陷入停顿 ,尤其是十年“文革” ,使中国处在痛苦的徘徊期。在历经“全面内乱”震荡后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 ,成为世人瞩目的问题。1978年5月 ,邓小平勇敢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在他的倡导下 ,全国兴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张淑杰  彭翠平 《考试周刊》2015,(39):149-150
随着人类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现代化转变,传统的力图将单一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向通识教育转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形式化、教学目标实用化及课程设置混乱等问题。通识教育应该加强培育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从教育部政策导向到学校规定、高校通识教育学习监管评估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及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通识教育角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