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体”课文的教学,我们常常设计“角色朗读”,它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一  相似文献   

2.
马嘉雯 《考试周刊》2012,(64):37-38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耍“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这是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的读,大声的念书,也不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是强调学生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朗读训练方面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警语: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朗读”: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股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  相似文献   

5.
“对话体”课文的教学,我们常常设计“角色朗读”,它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一些“非对话体”课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打破常态思维,转换一种视角,也可以设计出富有创意、灵动多姿的“角色朗读”活动,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体验.让课堂“靓”起来。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不能把朗读仅仅简单地归类于训练活动,它更是一种阅读活动, 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活动,让朗读、阅读在教学中相互提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试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7.
余映潮先生曾对朗读做过如下界定: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变的教学方式。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闫学荣 《成才之路》2010,(19):86-86
朗读是用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也是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的文学活动,更是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可是,曾几何时.语文教学陷入了沉寂,再也听不到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没有自我感悟.没有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听烦了、听累了、听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消失了。老师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却是阅读能力上的低能儿.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朗读指导便成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朗读教学,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有效的指导,读后没有积极的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艺术。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的特点、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朗读训练技巧,以及多种朗读训练的方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她饱含着学生活跃的生命律动,充满着有声语言的情感诉求,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中,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她通过富有诗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发展了言语能力。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灵动多姿、形式活泼的。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语  相似文献   

13.
《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是郭沫若先生的经典之作,值得学生反复诵读.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品味逐渐被淡化的逆流,我决定以这节课为契机,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悟情感,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好”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韩伟 《新疆教育》2012,(2):96-97
语文与朗读,唇齿相依依,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旋律优美的语文课?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各种朗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余映潮老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例谈》中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有如下表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书声琅琅”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好课观之一。可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朗读训练只是流于形式。据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体会、做法列举一二,求教于方家。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读的目的性不强。教师让学生读了,但大多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读的自主性不强,呈被动读的态势。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无所谓主体性与独立性,从而落入“死读书”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中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