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平凡的审美视角展现了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文章以真挚浓郁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教学之余,笔者反复品读,觉得它蕴涵着浓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由端午节的风俗想到端午的鸭蛋再写到家乡的鸭蛋,畅达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写家乡风俗的散文。家乡的风俗,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作者把写作的视角瞄准了“端午”这个独具江南特色的风俗节日,由“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到“家乡的鸭蛋”,继而写到“家乡端午的鸭蛋”,不紧不慢,不蔓不枝,娓娓道来,一路写去,好像行走在山阴道中,沿路是美丽的风景,让你目不暇接,但你在不知不觉中却是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4.
黄鹂 《现代语文》2008,(4):115-11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问,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的确,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为学习散文提供了语言运用的优秀范例。汪老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端午的鸭蛋》中,汪老总能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却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让人真真地感受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在他的风情散文《故乡的食物》系列中,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家常小菜、寻常水产,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故乡的鸭蛋》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代表作,品读此文,不仅能读出汪曾祺先生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是文化散文,许多人觉得教学难度较大。不是不好懂,而是不好教:一讲就明白,讲不出东西来。尤其是《端午的鸭蛋》,很难挖掘出什么微言大义。此前,我以此文做了一节全县语文教师参加的公开观摩课,以下是教学札记。一、设计思路用一节课讲完《端午的鸭蛋》,切入点在哪里?不能从作家作品到范读分段那样按部就班,也不能从字词句段到思想写法那样面面俱到,只能抓一两个点,深入展开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0.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肖红散文与《商市街》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园地里,肖红是位辛勤的耕耘者。她早年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活,散文的写作比小说还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她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商市街》与《桥》(《桥》中也有短篇小说,正象她的小说集《牛车上》收有散文一样,说明肖红对于小说与散文的分界不甚在意)。  相似文献   

13.
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以《端午的鸭蛋》为例,通过对几堂课的问题剖析来归纳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的教学策略,来探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散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淡墨诗散文选》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纳入"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出版。《淡墨诗散文选》是一本以"诗散文"为艺术形式的作品集,在艺术形式上当属首创。它标志着一种文体——"诗散文"的诞生。《淡墨诗散文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生命和情感的诗意雕塑,是人生和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这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更有典雅的生活情愫和社会历史诗情画意的丰富内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导入新课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汪先生走进高邮,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生活的诗意。(板书: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二、自主先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出示课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点字词。2.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3.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认真读一读,写一写。生:(朗读)腌蛋、门楣、籍贯、车胤、城隍庙、鸭蛋络子。(后齐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师应该通过简洁、朴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情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的比较阅读,认为这两篇散文异中有同,都体现了郁达夫在20-30年代散文的特点,即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作为传统名士的悠闲,而这又与郁达夫丰厚的中外文学素养、典籍学识和独特的阅历经验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这篇以《秋》为题的散文,是我院中文系八四级安宁同学,在作文课上写出的。在这次习作之前,我们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五点参考意见:一是要在自己十分熟悉的生活范围内取材;二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要有时代特征;三是提炼主题,要力求突出自己的动情点;四是在结构布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特点,有明确的结构线索,使文章散得开,收得拢;五是可以探索一下,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散文写作中如何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符的《潜夫论》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为东汉散文的佼佼者。通过比较考察《潜夫论》散文与《荀子》,发现《潜夫论》无论从论证思维还是论文结构,以及论证句式上,都明显受到了《荀子》散文的影响。王符正是在汲取《荀子》散文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加上其创造性的改造和运用,形成了自己散文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在艺术上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 杨朔创作散文,从不满足于对生活作一般化的表现。他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闪光的、新鲜的诗意,通过精巧的构思把这种诗意熔铸成意境的晶体。读者透过这小小的意境之窗,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风云,可以在美的陶冶中,感情得到升华。《香山红叶》就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造。这篇游记散文,题为《香山红叶》,然而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描绘那“万山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