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许多人包括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新闻讲求的是实效和真实,无需投入情感,只要按照新闻要素的要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五个W交代清楚就行了,针对这一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从新闻需要情感的发挥,情感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情感作用的结果,必不可少地要带有新闻工作者的感情色彩;新闻中融入情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魅力所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好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进而感动人,并不仅仅因为它反映的事件新与奇,而更在于它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了与受众感情的"共振点",实现了新闻价值和感人魅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田艳 《记者摇篮》2005,(2):24-24,45
新闻报道是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报道,这早已是广大新闻从业者的共识。至于新闻报道是否应该具有情感色彩,则是新闻界的一个敏感话题。纵观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以为,情感色彩是一篇新闻佳作问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卓光 《新闻窗》2006,(1):54-5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其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准确把握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的情感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总蕴含一定的情感。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心中要充满感情,去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笔下生情,才能增强新闻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新闻报道中,无论记者自觉与否,他的感情和观点必然渗透于事实之中,不存在纯自然的客观报道。但是,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尊重事实的客观性,遵守新闻自身的规律,融情于事实叙述中。这样,既可以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张广炳 《东南传播》2014,(2):129-130
"色彩:新闻佳作的核心"。如何使新闻报道富有色彩,本文分析探讨了新闻报道中色彩元素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提出了要恰当运用好色彩元素,力求做到自然呈现色彩、个性体现色彩和细节凸显色彩,让新闻报道更精彩。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通过对近两年《农村新报》标题制作的研究,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在标题中应用一定的方言土语,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9.
温浩阳 《记者摇篮》2009,(11):70-7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严格做到“用事实说话”,但同时新闻报道也是有“感情”的,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情感因素能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新闻传播模式的新一轮变革.从印刷媒体、新闻演播室、基于地理位置的新闻信息到情景纪录片,增强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为传统新闻报道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通过对两会新闻不同新闻报道形式的评估,发现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在认知、心理、行动层面呈现出感知系统的沉浸、情感体验的强化与行为层面的引导.在应用前景层面,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真正的媒介化将带来新闻领域在内容、叙事、业态上的三重转变,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新闻播音的情感因素是个客观存在,它贯穿在每一件新闻作品和整档新闻节目中。可以说它不仅是播音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也属于新闻作品与新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新闻内涵之一,而且对受众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作为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评论或其他文稿,都是记者、编辑、撰稿人之所为,记录的是社会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不带有社会人的情感色彩,特别是通讯、特写等专稿类新闻作品,情感色彩往往还很强烈鲜明,而播音员播读这些作品,有声有息的向受众传言时,更是实实在在的现身情感…  相似文献   

12.
语言,除了客观地表达命题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表达说话人的观点、说话人的感情和说话人的态度的功能.在对语言的客观性要求甚高的新闻报道中,语言主观性的体现对文本意义表达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性灾难新闻报道的文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灾难性新闻的写作差异,建议新闻工作者在语言使用中能尽量避免个人观点的表达、进而使新闻文本更加客观化.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新闻写作就是向受众撒播阳光的过程,所以,记者的笔要饱蘸感情.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从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现实感受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新闻不是单纯的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新闻作品的浓郁的情感抒发。具有情感内容的新闻播音作品能以丰富的色彩打动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闻时,双眼满含泪水,声音两次哽咽,停顿数秒后恢复常态。这种感情随泪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动摇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撞击着观众的心扉,也引发了我对过去新闻工作的职业反思: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职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30余年的新闻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新闻标题,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准。有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推动力量,任何优秀的作品总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新闻只有关注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才能彰显其崇高的意义。我们所说的标题要有感情色彩,是指依据不同的新闻事实,做到该喜则喜,该忧则忧。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是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标题。人与人的情感有许多种,比如恩情、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要求与情感性因素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性体现的关键便建立在报道是否客观的基础之上。往往有人认为,新闻报道要力求客观,就必须彻底摒弃情感性因素的介入,认为情感性因素是对客观性要求的妨害。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杜绝情感性因素的影响。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的能做到情感与新闻报道绝对分离吗?新闻报道就不能有情感因素介入吗?情感因素的介入就一定会妨害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吗?如何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这些问题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相似文献   

18.
苏金仙 《新闻窗》2009,(2):44-45
新闻策划作为开展新闻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既是新闻工作者运用知识结构的运作方式,也是新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无论从运作方式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新闻策划都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新闻策划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新闻媒体要想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重视新闻策划,善于在新闻报道中灵活的运用策划。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学上,一个体系内各种相互作用的力,被称为这个体系的内力。构成内力的各种因素,在运动过程中是高度凝汇还是离心、反向,对该体系起着强化、巩固或者削弱、分裂作用。就新闻而言,新闻本源、新闻观点、逻辑形态等,在新闻实体中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构成了新闻内力。由于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本源的认识、判断和表现的结果,所以记者的是非观念、情感色彩和审美情趣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在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判断的倾向中,因而也必然影响到新闻内力的正负效应。为此,我们有必要给予探究,以便于在新闻报道中达到新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报道是通过画面、声音、文字、图表、色调等多种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播事实的,文字稿件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最近在编辑电视新闻稿件时,发现记者在文稿中使用修辞格的情况多了起来。新闻写作中修辞格运用得好,能增强语言感染力,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感人,但过多过滥,那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陈述事实时,记者最好慎用修辞格并用得规范,这是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的最大区别。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制约着修辞格这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手段的运用,因为乱用修辞格,有时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失去电视媒体应有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