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有5%,有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如不加重视,就会发展成疾病。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身体迅速发育,对此而引起的形态和机能的变化不了解,出现疑惑、担忧、恐惧或好奇;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满负荷、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会引起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进而造成亚健康。令人吃惊的数据天津亚健康中心曾做过相关调查,有120余万名中小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即"第三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略)有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中国亚健康的人群不断的增加,7亿多人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320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现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亚健康的现患率为68%,女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于男体育教师,40—50岁年龄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现患率最高。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期的前学者N·布赫曼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和“第三状态”。这种状态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国家发生率相当高,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状态在成年人中发病率相当高,占整个  相似文献   

4.
浅谈亚健康     
人类的健康观是社会文明的综合体现,它是随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的.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疾病称为"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健康是一个整体的发展的综合概念.  相似文献   

5.
生命·青春     
生命与健康远离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指人虽然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为“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虽然亚健康不属于现有的已经明确病因和定义的疾病,但它会诱发这些疾病。因为在亚健康状态下,人的免疫功能将大大降低。亚健康也往往是一系列疾病的前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相似文献   

6.
马锦华 《成人教育》2004,(11):38-39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仍归为一种心理的非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破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对函授学员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现,成人函授学员有47.6%存在亚健康状态,但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成人学员是可以走出亚健康状态,从而身心健康地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在我国是1996年5月才提出的,它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有种种不适症状的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也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灰色状态”。据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接连送过几届学生后,老师们多会发现一个现象: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中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好或特差的,对大部分中等生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仔细想…  相似文献   

8.
何静 《科技文萃》2004,(7):82-87
国内外于10年前相继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机体没有明确的病变,但表现为疲劳多,生命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由于它是介于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国外也称为"机体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国内有的学者将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称为"半健康人".这个全新的健康概念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也是近年来人们对新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疾病谱认识深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的成因、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原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113-115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心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的综合状态。人类大约有七成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已向人类健康出示了黄牌,亚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慢性非传染病的潜伏期。人类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平衡心理、动静结合、改善生活环境等手段,预防和摆脱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现状,探讨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采用自制的"亚健康"状态自我测试调查表,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5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约占53.7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校园环境、家庭因素等是造成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预防、减缓、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的关系,也称"疲劳综合症".在全世界发病率很高,亚健康人群高达75%.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已经在警告我们,如不加重视,疾病就会接踵而来.为了能有效地防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本人经多年的"保健按摩"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以中医保健按摩手法和按摩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解剖、经络学说与"脊椎相关疾病"学说为理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相互按摩,边学习按摩手法边调理放松身体,既学做按摩师又享受按摩乐趣.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表现为“一多三少”,一多是疲劳多,三少是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多在20~45岁之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加重的缘故。如果对亚健康无动于衷,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亚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又叫病前状态 ,或叫第三状态。亚健康是相对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而言的。医学上把人的健康状态叫做第一状态 ,把人的疾病状态叫做第二状态。人体除了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外 ,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既非健康 ,亦非疾病”的第三状态 ,就是亚健康状态。它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非疾病非健康的"亚健康态"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寿命。为解决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亚健康态带来的诸如养老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人群健康促进等诸多社会问题,作者从亚健康态的多元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梳理出从政策支持、医疗保健服务、居家养护等多层面改进着手,构建完善的健康维持系统对策,力图为实现健康享老、幸福享老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生命时报》报道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调查显示,真正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约20%的人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健康?世卫组织给出了健康十条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近来读到《教师如何远离亚健康》一书时,对教师的亚健康现状触目惊心。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教师已经领先于医、护、公务员,成为亚健康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2009,(1)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调查显示.真正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约20%的人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健康?世卫给出了健康10条标准。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将健康状态称为“第一状态”,将疾病,临床状态称为“第二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不同程度上处于不完全健康又没有患病的状态.这种既不完全健康也不患病的中间状态,医学上称之为“第三状态”,也称“亚健康状态”或“灰色状态”.第三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波 《今日教育》2012,(3):61-61
据一项涉及17所中小学500名教师的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患身体疾病人数占31.5%,健康人数占20%,亚健康人数占48.5%。其中,患病教师中有52%是因职业因素引发的慢性咽喉炎及心脑血管等疾病。  相似文献   

20.
健康是人们孜孜不断的追求,健康的体魄保证了每个人工作、生活的顺利进行,而当前我们许多人的"亚健康"状态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