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英惠 《职业技术》2006,(21):29-29
在职场里,有人奉行不是英雄就是狗熊的原则,这样的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为什么有的人“英雄情结”非常突出?这种情结又对他们有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2.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汉魏之际,人才辈出,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却屈指可数。在士大夫对英雄人物的评论中,只有曹操、刘备、孙策与孙权等被称为“英雄”,但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却可以触模和感受到当时士大夫强烈的英雄情结,其具体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广泛评论和深切渴望。  相似文献   

5.
英雄母题是远古神话中主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英雄母题在新闻叙事中继续存在.新闻中的英雄故事表征了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而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最终通过新闻中的英雄故事得到情感的宣泄.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和记者扮演着英雄的替身和英雄故事的叙述者双重角色.而媒介和记者之所以具有此双重角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的宝物--国家和公共舆论所赋予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6.
英雄与时势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似乎不言而喻,同时,英雄崇拜也是个古老的话题。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情结却常常周期性爆发,并时时陷入一种群体非理性狂热之中,造成对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即使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仍有对其认识与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08,(7):1-1
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自6月6日开展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高度关注、热情参与,社会反响热烈。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拜伦都将一生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则呈现出关注英雄、描写英雄、歌颂英雄的独特风貌,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东西方文化体系、性质、格局的不同使他们的英雄情结产生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从三个方面说明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原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自1978年少先队组织恢复以来,共青团河南省委坚持带领少年儿童开展学英雄、创建“英雄中队”活动,让“英雄中队”火红的队旗在中原大地上空高高飘扬,使“英雄中队”活动成为河南省三大青少年教育品牌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24、25日,《孩子天地》杂志社书院组织了40名小读者和老师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学习航天英雄、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大会。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北京、吉林、山东、四川、江苏、湖北、湖南、深圳、香港等地的青少年和天津当地的青少年一起认真地聆听了报告,并与航天英雄进行了交流和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1.
英雄浸染着一个时代的光华与色泽。英雄情结是在震撼过后的感动,是一种振荡开去的伟力。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渗透英雄情结,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一、解读文本,激活思想得滋润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革命英雄题材的文章,这些文  相似文献   

12.
让英雄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闪光———全国首届“让英雄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闪光”研讨会综述张新洲997年7月21日,来自北京、上海、广西、黑龙江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校长和德育主任,怀着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  相似文献   

13.
彭新华 《初中生》2008,(9):8-11
2008年6月,为充分反映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行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个省(市)受灾地区的50名中小学生成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候选人。其中林浩等20名同学获得“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马小凤等30名同学获得”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称号。表彰活动结束后,中央文明办等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广大青少年向这些少年学习。地震中,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是那么出色,每一个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都是如此可敬——因为,在天降大灾的时刻,他们都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本刊特别展示其中几位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亲爱的读者朋友,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英雄传记文学在建国后17年、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曾掀起三次大的浪潮。作为英雄传记的“主流”,革命先烈传与当代英模传双峰对峙,蔚为大观。此外还有一条蜿蜒行进的“支流”,即发轫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兴盛的描写隐蔽战线的工作者和领导者的传记。90年代的英雄传记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题材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二是突破了以往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文章既对英雄传记文学创作进行了扫描,又重点探讨了张俊彪的《最后一枪》对英雄传记文学的突出贡献:(1)执着的英雄情结与强烈的叛逆色彩;(2)史笔与诗情的完美融合;(3)崇高壮美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5.
书坛上有“文人字”和“英雄字”之说。“文人字”含蓄、秀雅,富有书卷气,如王羲之的书法。而“英雄字”笔走龙蛇,风格豪放,气势沉雄。一代伟人毛泽东,由于其特殊的经历、气质、功业,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英雄字和大气磅礴的英雄词。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以写景抒情为主要内容,是成就他诗词中“英雄词”的艺术佳作,而其中的《沁园春·雪》则是英雄词的造极之作。其词笔力奔放,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倾斜,舒卷自如。“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显示出浩然的英雄正气。此词于全国解放前夕发表时,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界、知识界都引起…  相似文献   

16.
金庸以男女和谐的完整世界再现了现代人的英雄情结 ,卫慧却以破碎分裂的现实描绘隐寓了现代人想依托于完整世界的英雄情结。这些既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共同境遇———潜沉于心里的英雄情结在现实世界得不到完整复现 ;同时 ,金庸、卫慧对英雄情结不同的表现方式则又表明了男女不同的价值观 :男性是理想主义的“建构” ,女性是现实主义的“寻找”。  相似文献   

17.
号称“恶魔派宗主”的拜伦因其童年深刻的自卑情结和英雄崇拜,渴望一种英雄的气质和品格。布鲁诺的英雄热情的道德理想在其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而自由主义、撒旦主义与强力意志互相结合,构成了其英雄主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具有英雄热情的拜伦同其诗歌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矛盾而复杂的臣索:既带有个人主义又带有人道主义,既有撒旦精神又有博爱思想,使拜伦的人生与个性充满了传奇性、浪漫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英雄意念起源于现实世界中强烈的缺失感。法国社会经历了 18世纪极富理想色彩的启蒙与充满英雄主义的革命之后 ,却无端堕入令人窒息的停滞与倒退。古已有之的英雄情结因此便在艺术的世界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十九世纪法国现实的多棱镜将由来已久的英雄形象幻化成了三种类型 :宗教化的“救世”英雄、誓不回头的“希腊式”英雄和扭曲变态的“异形”英雄 ,促成了古典、宗教及世俗理想主义的多元互动  相似文献   

19.
陈稀栋 《现代教学》2014,(10):15-15
让我们从一次调查开始。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段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其中有家人,有亲戚,有好友,也有路人。经过统计,我们发现,祖辈心中的英雄常是古代先知、革命党人;父辈偏爱的是战争将领、影视英雄;“80”“90”一代喜欢个性鲜明的青年代表、社会人物,而青少年则更倾向于体育明星或艺界红人。  相似文献   

20.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理论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无意识中萌发了强大而持久的英雄情结,这种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的英雄情结制约了他的艺术和性爱情结,并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由于心理能量在英雄情结上的过多集结,导致蒋光慈走向了集体主义的反面并最终退党,盛年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