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剧·母亲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油腻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两段。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岀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  相似文献   

2.
珍妮佛·赖莉在女儿艾碧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念故事给她听。初时,婴儿咬书皮,滴口水在书页上,但珍妮佛并不介意,甚至让艾碧抱着书入睡。艾碧1岁时就很喜欢书本,会依偎在母亲怀里,睁着一双大眼听珍妮佛念《雪人和熊跳舞》的童话故事。艾碧会走路了,常常坐在家里的大拉布拉多狗旁,侧拿着书,念故事给狗听。我像艾碧的妈妈一样,常念书给我的孩子听。我父母当年也念书给我听,现在,我又给我几个孙子念故事。要做好父母,念书给儿女听是最大的诀窍之一。它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多念书给他们听,他们真正学习时就会比别人快一步。教育家说,像艾碧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他们会比别的孩子早两年半懂得阅读。  相似文献   

3.
妈妈,我懂你     
满文军的一首《懂你》唱遍大江南北。其实,做儿女的有几个真正懂得母亲的呢? 就要开学了,我的书还没有借齐,不禁有点恼怒。疯狂地大喊:“哼!不念了,书都没有,还念什么呀!”姐姐在一边幸灾乐祸地对我笑,还不时添油加醋地说上一句:“不念,我支持。”  相似文献   

4.
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玩,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唐诗。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破旧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生命里第一首诗。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就跟着念一句,  相似文献   

5.
我在查地图,找寻乌苏里江。有一首民歌很好听,好些歌唱家在灌录唱片时,常常会收入这首曲目,这首歌叫做"乌苏里江船歌"。这首好听的歌曲伴随我有几十年了。我常听郭颂的独唱,还有改编后的小乐队的演奏,自己也常小声地哼。小声地哼,是因为我的唱歌水平实在太差,不好  相似文献   

6.
人间好时节     
<正>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子游戏,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背唐诗。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诗。那时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我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瓜里。  相似文献   

7.
我找不到知音,因为我听京剧。我知道这样说很夸张,但是这是事实。也许是因为我从小被老人带大,所以有了和老人一样的爱好。我喜欢听悠扬婉转的青衣,苍劲有力的老生,看一招一式都透着真功夫的武生对打。《锁麟囊》《穆桂英挂帅》《徐策跑城》《空城计》等,都是我喜欢的。偶尔,听爷爷唱几句耳熟能详的句子,应和几句,都是享受。但是,自从到了所谓精英荟萃的重点中学里,我就找不到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了。每天,只要我把磁带放进单放机里,戴上耳机时,就会感受到来自宿舍四面八方的鄙夷的眼光,还有诸如“谁还听这老掉牙的东西”“你是老人吗”这样…  相似文献   

8.
记得幼时,外公坐在桌前,用桐城古韵念《大招》,而我却不喜欢,因为我不是桐城人,对桐城古韵没有什么亲近之感。我喜欢外公用他那醴陵方言很重的话语吟咏《南风歌》,那是我熟悉的声音,那是温软的,轻柔的醴陵方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每次听到外公念这几句时,我都会为诗里描绘的场景动容,飘零异乡,却忽然在停泊的码头听到熟悉的话,那是家乡的方言,那是年幼的母亲叮咛自己的语调,是最勾人乡愁的腔韵。方言亦是身上的志标,标志着你归属哪片土地,  相似文献   

9.
潘国本 《早期教育》2001,(12):11-11
回乡探望母亲的一个夜晚,两个侄子阳阳、梦梦闹着要我给他们讲故事。我想不出别的,只好说来一个《东郭先生和狼》吧。他们不听,说都听了几十遍了。我改说讲《夸父追日》,他们说太短,没几句就完了。没办法,我只好编。无奈肚子里的“货”太少,讲一句想一句的,断断续续难成篇。为避纠缠,我心生一计,打了个“横炮”问:“假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有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了,你们怕不怕?”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常有京剧团来家乡演戏,又常有演员借住我家,看戏的机会也就多起来。天长日久,慢慢地会哼上几句了。五、六年级时,我居然能将《甘露寺》、《打严嵩》唱下来,读初中时,在一次集会上还唱过一曲。真正迷恋上京剧,那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七十年代中期,我在一所规模很小的农村初中工作,到晚上常常只有我一人在校,课务完毕之后,如何度过乡间的寂寞的夜晚呢?于是我找来了五、六种版本的毛主席诗词解释,一一的学习、对照、整理。这样打发了一段时间后,我便哼京剧。说“哼”,是因为声音小,最靠近学校的“社员”怕也听不到,——因为我唱的还是小时候学的那些传统京剧唱段,当时还不敢大声唱。过了一段时间,“哼”变成了“唱”,且地点由室内移到了室外。月色溶溶的  相似文献   

11.
回乡探望母亲的一个夜晚,两个侄子阳阳、梦梦闹着要我给他们讲故事。 我想不出别的,只好说来一个《东郭先生和狼》吧。他们不听,说都听了几十遍了。我改说讲《夸父追日》,他们说太短,没几句就完了。没办法,我只好编。无奈肚子里的“货”太少,讲一句想一句的,断断续续难成篇。为避纠缠,我心生一计,打了个“横炮”问:“假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有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了,你们怕不怕?” 他们两个齐声说不怕。我说:“不怕,好!那  相似文献   

12.
父母的秦腔     
流行的音乐整日响彻在小城的上空,不绝如缕。年轻的行人总要哼上几句,很有些乐此不疲的意味。母亲却将向街面的窗户关紧,说是这歌声吵得她心烦意乱。我笑着说母亲落伍了,如今不再是唱"东方红,红太升"的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听到《信天游》中的"我低头,向山沟",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沟"。筢还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吗?片头有一句:"啊,演出开始了!"我听了好久,一直都听成:"啊,野猪拉屎了!"《济公》里唱:"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太对了,地上哪里不平,当然哪里就会有"窝"了!《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远远地差两年",所以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差两年呢?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改诗     
自居易写诗,力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诵读,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先就将其中的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相似文献   

15.
父亲常跟我提刘雪庵。 刘雪庵,年轻人可能不熟悉。但如果提起《踏雪寻梅》或《何日君再来》,恐怕会哼几句歌的人都不陌生了。刘雪庵既能填词,又能谱曲。  相似文献   

16.
对复习儿歌,幼儿往往觉得索然无味。我想出了一个保持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在复习《张小花》这首儿歌时,我先请小朋友仔细听我念,念着念着,我突然停住,装着思考的样子问:“下面一句是什么呢?”这一句幼儿早就记住了,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抢着要教我,我也就虚心地“学”。就这样,一首儿歌我一会儿念错了这句,一会儿念乱了那句,一会儿又念漏了儿句,但都被竖着耳朵听的小朋友你  相似文献   

17.
“上海长宁沪剧团创作的大型沪剧《陶行知》,将在下月来学区巡演。经学区筹备会拟定,我校将参加首场观看。戏票今天中午下发,请各班文艺委员到团委办公室领取。”海报通知一大早就在校门口悬挂着,可进出的同学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与上半年歌星、笑星、影星来这里举办慈善演出时同学们表现出的那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激动场面,真是不可同比。燕子是初三(6)班班长,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从小受沪剧迷母亲的影响,她喜欢听沪剧、看沪剧、唱沪剧,尤其喜欢陈甦萍、诸惠琴两位沪剧名家的演唱。在沪剧《陶行知》中,陈甦萍是其中的主角。对燕子来讲,陈甦萍阿姨的演唱只是在收音机里听到,陈甦萍阿姨的音容笑貌也只是在电视里才看到,这次能亲眼看到她,燕子甭提有多高兴。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有一个要好的伙伴A,她家和我家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大人之间来往也较密切。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几乎形影不离,有时也发生一些矛盾,但是很快又烟消云散,重归于好。有一次,不知为啥我们又发生了口角,回家后,我把此事讲给母亲听,母亲当时没说什么,我也以为没事了。但过了几天,当我们又在一起玩时,母亲翻起了旧帐,她自认为是自己的女儿吃了亏,竟然不客气地批评了A几句。我当时的惊讶、难堪至今记忆犹新。看着伙伴无声地离我而去,我心里真是难过极了。说真的,当时我真有点恨自己的母亲多事,不近情理。后来有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虽然周杰伦常常把中文唱得像外文一样,但歌迷一点也不介意,反正不知道他唱些啥!倒是一些吐字稍清晰的歌,反而会让人生出这样那样的困惑———小时候听《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沟。”“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我却听成:“千年的女鬼———的女鬼啊。”还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吗?片头有一句:“啊,演出开始了!”我听了好久,一直都以为是:“啊,野猪拉屎了!”《济公》里唱:“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太对了,在马路上,肯定是“哪里有不平哪有窝”啦!《龙的传人》里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  相似文献   

20.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有一次,母亲听少年沈括背诵唐诗。奇怪的是,当背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时,他总在重复这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怎么总是重复这两句呢?"母亲奇怪地问。"母亲,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说。"那又为什么山下的开得早,山上的开得晚呢?"沈括又问。"这个……"母亲摇摇头,没办法回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