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2.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撼动人心的家庭悲剧,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剧作创作的现实性基础、伦理意识、悲剧呈现的形态、女性悲剧根源以及救赎方式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成功折射出了中西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的初衷是要续补《史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完成,进而改为注解,因而《史记索隐》中也常常体现司马贞补《史记》的残留痕迹。古今学者对司马贞及其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三家注"之一的《史记索隐》上,对司马贞的补史工作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只作只言片语的讨论。然而,明确司马贞续补《史记》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索隐》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史记索隐》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悲剧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亚里士多德甚至还在他的著名的美学著作《诗学》中专门为悲剧下过定义。用西方的悲剧范式来刻画中国的悲剧作品时,却发现如圆枘方凿,人们固有的所谓大团圆的中国悲剧认识模式否定了中国悲剧的存在。事实上,除了应当承认对悲剧形态理解上的文化差异之存在,对中国悲剧范式的概括之偏差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何正国 《文教资料》2007,(24):93-94
充满浪漫喜剧色彩《西游记》里的"乌鸡国"故事与悲剧《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本文从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以及涉及到的贞操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来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周燕 《现代语文》2010,(2):125-126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分别是中西方戏剧史上两部经典之作,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比较。如在命运的产生类型,乱伦关系,主人公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从而折射出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5,(6):31-34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分别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福克纳和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对女性的解读。笔者从中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这一角度对这两部作品做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后发现:其相同点为中西悲剧意识本质内涵相同、悲剧人物性格缺陷相同和悲剧性结局相同;不同点为冲突根源不同和冲突处理不同。对读者理解中西小说女性悲剧以及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学史上关于主仆之恋这一爱情模式大都以悲剧结局,这种悲剧属于社会悲剧。文章通过对《家》中觉慧与鸣凤、《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对艺术形象的比较,分析产生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各自不同的爱情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东方的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使人性扭曲,人的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1.
常小静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5):53-56,65
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长篇小说《马语者》中充溢着极为浓郁的悲剧气氛,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通过文本中多重层面的悲剧来表现的,如身份悲剧、社会文化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等等。并且,这种悲剧意识和当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思考。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也对这些悲剧的救赎之道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语》和《理想国》这两部原典体现出中西文化初期个人意识的形态。两部作品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具有相异性,体现出儒家的"反向性"传统和西哲的"二元对立"传统的区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哲学之下相异的个人意识可以在一个"和而不同"的原则下交流和互相促进,来消除中国哲学下的个人意识的束缚和抚平西方哲学下的个人意识在与社会的"切割"中留下的疤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同样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著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讲述了东西方土地上漫长的家族传奇史。作品中的女性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却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悲剧。本文将从情爱与道德、孤寂的人生选择、以及女性的自主反抗意识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和中国两部典型的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美狄亚》、《氓》,对两位中西方古代女性情爱意识的不同表现、面对欺骗背叛和遗弃时截然不同的反应与行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并探析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这两部极具影响力作品的文化定位分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青 《华章》2013,(18)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文艺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默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苦难。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典型产物。一叶知秋,以《活着》为代表表现出的强烈的被动的消极的忍受的麻木的苦难意识是与西方文学中体现的积极的主动的苦难意识相区别,除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本文论证后得出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6.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可以理解为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聊斋志异》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世情悲剧意识。世情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四类,即恋爱悲剧意识、怨弃悲剧意识、伤别悲剧意识和同性悲剧意识。虽然作品中饱含着悲剧意识.但是作者仍试图采用戏谑、因果报应、团团结局等方式,对悲剧意识经行消解。这些消解因素只能体现在某些表现形式方面,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基本冲突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史诗《江格尔》与《吉尔伽美什》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古代人类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其所处环境关系的非自觉性的思考和认识,但这种思考和认识对现代人类有着启示性价值。本论文将对两部史诗中所体现出的相通和异质的原初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来阐释两个古老的民族崇高且富有诗意的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对女性着墨较多,已引起了学者对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但并未涉及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因此,从偷情情节出发对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偷情情节的描写反映出女性在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有无及程度。《金瓶梅》女性面对自然肉欲,或沉沦于自然本能,或消融于社会中。《红楼梦》将女孩与妇女区分开来:女孩有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最终在封建社会下走向悲剧命运;妇女们或变身为欲的符号,或售色易财,并无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