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2.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今比喻事物之间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干。然该成语的本义却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一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说法二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法三风:牲畜雌雄相诱。马牛不相及:马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新编成语多用辞典》,金盾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说法四《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注》:“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3.
李健 《语文知识》2004,(7):25-25
高山流水:语出《列子·汤问》。原指乐曲高雅精妙,后比喻知音或知己。余音绕梁:出处同上。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声振林木:出处同上。歌声使树林也跟着振动,形容声音激越洪亮。响遏行云:出处同上。歌声高入云霄把流动的云都止住了,形容声音响亮。胶柱鼓瑟: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胶把柱(瑟上用来调音的短木)粘住,瑟的音调就不能调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四面楚歌: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比  相似文献   

4.
《楚天都市报》1999年7月发了一篇感人的“大特写”,介绍中国一位老专家与荷兰的一位老女士的黄昏恋,在一个小标题中用“炙手可热”形容二老的热烈恋情。笔者对这一成语用例觉得不妥。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个此成语的误用例,即第4题 C 项:“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此二例一用于人,一用于事,都用作褒义了,意思分别大致是“热烈无比”和“很俏销”。据倪宝元《成语例示》称,此成语是贬义。这就与此语的来源有关了。《新唐书·崔铉传》:“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炙手可热。”杜甫在《丽人行》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屃。”形容杨国忠等杨贵妃家族气焰极盛,权势极大。上二误用例均无此意,故属误用。  相似文献   

5.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6.
出米拔萃     
成语注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形容才德超出同类之上。出:超出。拔:超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成语典故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  相似文献   

7.
一、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语见于《大铁椎传》,课本注[仇我]以我为仇,恨我。把“仇我”理解作意动用法,误。事实上“仇我,,就是恨我,因为“仇”可作动词,释义“仇恨”。试看下例: 1.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也。(《九章·惜诵》) 2.洛阳人有相仇者,……(《史记·郭解传》)  相似文献   

8.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9.
“粉身碎骨”的字面意思是“身体粉碎”。运用时的实际含义有:①形容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甘愿承担最大的牺牲,②形容惩罚极重或彻底毁灭;⑧表示极其严重的后果。“粉身碎骨”在唐代就出现了它的雏形,使用较广,变式较多,如“碎骨分身”(《敦煌变文集·卷四·太子成道变文》)、“粉身厌骨”(张(族鸟)《游仙窟》)、“粉骨碎身”(蒋防《霍小玉传》)。历经宋、元,到明清时代定型。我们把它的语义和语境以及同义成语的换用、连用等结合起来分析,看看它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0.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战国末期韩非的《韩非子·喻老》,后又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 记·扁鹊苍公列传》和刘向的《新序·杂事》,三书所记基本相同。人们常常把它看成实实 在在的历史事实。然而,它却是以历史真实性为基础编写的一则寓言。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某些脏腑内伤疾病隐伏不知而突然发病死亡的可 能性是存在的;其早期诊断在扁鹊所处的春秋末期(关于扁鹊的生活年代后面还将谈到)也是 可以做到的。以望色断生死善恶的诊法,既见于约在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也见于魏晋间王叔和、唐孙思邈等所…  相似文献   

11.
明眸善睐     
明眸善睐。睐,音lài来,向旁边看。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形容美女顾盼多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  相似文献   

12.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3.
一鸣惊人     
成语注解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就有了惊人的成绩。鸣:叫。惊:震惊。成语典故战国时候的齐威王继承王位时还不到30岁。他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一  相似文献   

14.
委曲和委屈     
委曲:1.有弯曲,曲折延伸之意。汉·应劭《风俗通·山泽·阜》:“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2.声音抑扬不绝貌。唐·白居易《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诗:“笙歌委曲声延耳,金翠动摇光照身。”3.形容文辞曲折而含蓄。清·黄宗羲《〈吕胜千诗集〉题辞》:“余观当今作家,有喜平淡而出之率易,有喜艳丽而出之委曲。”4.委婉,婉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酒狂》:“我委曲与言……或可允从。”5.事情的原委,底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女子道:‘师兄原不知这个委曲。那和尚乃唐朝差往西天取经去的。’”6.成语“委曲求全…  相似文献   

15.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6.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的“世”,课本未加注释。一般作“朝代”讲,我认为应作“父子相继”讲。其理由是: 古汉语中,“世”的本义是“父子相继”,指祖、父、子、孙各代人,犹言“辈”。例如《周札·秋官》:“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改三世矣。”贾  相似文献   

18.
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33页) 休,喜悦。戚,悲哀。相依,彼此依靠。两句话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三国时顾徽曾说过“休戚共之”的话(见《吴志·顾雍传》注引韦昭《吴书》);《北史··于栗(石单)传论》又有“理同休戚,与存与亡”等语。 奴颜婢膝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46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四八二页是这样解释“轻裘肥马”这个成语的: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剥削阶级的豪华生活。  相似文献   

20.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