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邓玉璋 《科教文汇》2007,(3S):195-196
通过对广告和传播的关系的论述,阐明传播学对于广告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广告环境尚不规范的当今中国,传播学的引入对于广告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广告的传播理念和传播的媒介理念存在着交互性的联系。传播的模式也可以引入到广告学中,“媒介即讯息”的理念可引申为“媒介即广告”……总之,广告学与传播学的联姻是广告传播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3)
随着我国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告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广告作为我们了解更多产品和信息的桥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广告学是西方文化传递到中国的一个学术名词,广告知识的研究被学者制定成比较系统的教材供学习广告的学子参考,但是比较缺乏专业的学术研究。广告学的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和曲折的道路,才发展成今天的广告学,本文就针对广告学的知识构建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来,彩铃大行其道,各大运营商都推出了各自的"彩铃"产品.而彩铃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有着它特殊的优势和劣势,而正因为彩铃相对于其他广告媒介的特殊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彩铃作为广告媒介,主要有集团彩铃和个人彩铃的两种形式.而在彩铃广告的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规避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将彩铃这种广告媒介的传播价值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一类文化形态特征,基于视觉审美形态下它的传播特征通常会表现成图形符号作为媒介视觉传播形式。当代广告对商品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同样的商品涵盖审美意识,价值理念和思想也被传播出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品附加属性,广告所呈现附加属性一定要转化为图形符号方能对受众有效传播。所以,对当下也就是21世纪审美意识已经发生巨变情况下对平面广告的创意特征加以分析,对广告文化传播与发展是异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业发展迅猛,广告学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广告教育与广告业存在矛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广告学科的建设、广告教育的理念和体制的更新、广告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尚帅 《科教文汇》2008,(10):208-208
作为广告信息传递的终点和归宿,广告受众在广告传播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住。本文基于广告心理学、传播学的原理,着重论述了广告受众在感知、欲求和情感等方面所具有的接受心理特征,以期对于具体的广告策划与创意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斌 《科学大众》2014,(1):149-150
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传播为特色的新兴网络广告挑战着传统广告的内涵样式、传播规律和制作模式。本文通过归纳《广告学原理》课程已有教学方法创新、模式改革成果及经验,并反思现今广告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更高效更精细的、适合微媒体发展要求的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梁磊  赖红波 《科研管理》2016,37(6):84-91
在转型升级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本土新奢侈品品牌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新媒体传播为调节变量的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模型。同时,针对近400位顾客搜集了33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传播在本土新奢侈品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中发挥调节效应,即新媒体传播能增强本土奢侈品产品感知和品牌感知和传统广告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与传统广告"一闪而过"的形式不一样,新媒体传播更重视消费者参与,从"一过"到行动和积累,逐步让受众感到愉悦和产生口碑,借助线上线下(O2O)互动和媒介融合来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威力,及找到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绝佳的营销途径。该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与路径探索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广告主通过付费所获得的一种自我宣传手段,它借助一定的媒体,向目标公众或目标市场传播信息、思想、观念和自我形象等[1].根据广告的最终目的,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服务性广告.广告信息传播主要由广告主、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受众等要素组成,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突破经济的界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告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特殊的目的和意义,广告本身也存在着特殊性.本文就广告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郑斐 《科教文汇》2010,(22):62-63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潜心传播(尤其注重效果)研究达30年之久,硕果累累,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有着重大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传播学与图书馆学的衍源、传播网络的定义、图书馆与传播网络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对传播网络的引入,提出传播学的引进对图书馆的发展和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的办刊实践,从树立"以读者为关注焦点"的办刊理念;突出期刊特色,扩大传播范围;建立期刊理事会,服务基层,服务读者;重视约稿工作,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创新广告来源途径、积极扩大期刊发行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科技期刊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指出,"以读者为关注焦点"的办刊理念,对于科技期刊科学发展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需要坚持不懈,更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传播工作者常常借鉴其他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包括人类学在内,人类学学者对于传播学体系的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了解人类学与大众传播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传播学在今后的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借鉴来自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制历史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科协"七大"恢复实行会员制的重要意义.它对于中国科协自身的发展,尤其对于基层科普工作的发展有着重大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多维度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施,聚焦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回溯其翻译传播过程,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基于马莱兹克社会系统模式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学+传播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构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为焦点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并根据翻译生产及译后传播过程中主要任务及行动者的不同,分别构建出包括翻译、编辑、出版,以及流通、评论、认可的行动者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西方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框架下,翻译生产过程中的译者、作者与传播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译讯的生产发展;译后传播过程中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以及"非人类"行动者的转化,将直接影响媒介关注点、文章可读性以及受众接受度.构建出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切合当前研究热点,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全过程,其中各行动者网络独自运作又环环相扣,实现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七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形象化表达,为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重要产物,"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建设中的重要实践.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和整体性等观点深刻地影响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在生态哲学思想引导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探索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华清 《内江科技》2007,28(1):58-59
福建率先在全国创办第一个广告学专业,然而福建的广告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告业发展的需要.福建广告教育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要提高,也要在质量上提高.通过对福建高校广告教育的调查研究,本文重点探讨福建广告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教育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五个较为鲜明的特征,即交互性、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以网络为主要媒介、开放性和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连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笔者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近年来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我国新闻的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要有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事件给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在危机之后的深刻反思、不断超越和走向成熟。文章通过对我国一系列突发事件媒介报道内容的研究,分析了经典传播学著作中有关原理在危机时期的应用,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宣传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现代新闻宣传理念的建立、传播环境的优化、新闻传播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改进、西方新闻传播研究有关原理的本土化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都是一个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决定了相关原理这些流变将在我国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带有普遍借鉴意义,对这些原理在具体实践中变化的分析和研究也为以后我国的大众传媒的发展成熟和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