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了解当前初中生心理压力的应激源及其压力应对方式,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安庆市6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安庆市初中生心理压力的应激源主要是学业、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应对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逃避、求助、忍耐、幻想、合理宣泄及消极反抗。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应对方式有较大不同。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逃避和合理宣泄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幻想和消极反抗应对;初二年级是变化较大的转折点。学校应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前期的相关研究大多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压力源和压力应对方式三方面分别进行单独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强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将三者结合起来讨论;加强纵向考察,对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增强研究的实效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提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应激源,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该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来做。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切入点。通过对大学二、三年级本科生的调查表明,就业压力在大二学生中就普遍存在,到了大三更为严重;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成熟的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支持资源、改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可以作为干预其就业压力的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江雪华 《教育导刊》2014,(11):23-25
检验应对方式作为第三方变量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20名中学生进行测评,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研究学习压力、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任务要求压力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学习倦怠14.1%的变异量(p〈0.001),指向情绪应对进入回归方程,新增解释量为3.4%(p〈0.01),自我发展压力×指向情绪应对、竞争压力×指向问题应对的回归系数在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水平(p〈0.001,p〈0.05),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为5.9%(p〈0.001),表明指向情绪应对方式在自我发展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指向问题应对方式在竞争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以某中学913名中学生为被试,对其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EMBU)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ISCQ)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在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具体应对方法策略,它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论述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以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探索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应对教育。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11所全日制本科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526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整体以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为主;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与自责、退避方式上都表现显著,女大学生则倾向于求助;城市来源大学生善于求助,而乡村来源大学生多倾向于自责与合理化;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喜欢采取求助的方式。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呈现出的特点与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也是大学生自身性格特征的体现。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从引导合理利用社会支持,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重视归因引导着手,帮助大学生养成成熟型的压力应对方式,顺利度过这关键的人生转折期。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简单应对方式问卷、体育锻炼调查问卷来探讨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应对方式与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比低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概率高,低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比高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概率高;中专学生的抑郁状态对其应对方式也存在影响,抑郁组的学生遇到打击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次数比非抑郁组的学生少,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次数比非抑郁组的学生多。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极大程度的相关(p〈0.01);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能解释其变化率的46.0%,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当引入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时,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减小;研究结果支持社会支持的主效果模型;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相关性很高,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就业心理压力源以及压力应对方式等问题,发放自编工具《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两周时间内共回收有效问卷2751份。对问卷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及其他统计分析处理,得到自编工具的信、效度指标良好等结果。对于结果进行讨论,得到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感受普遍偏高;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消极压力应对方式会加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感受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困扰影响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高中时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因此,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写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以留守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学生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对留守初中学生在应对压力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张小东  龙军 《教育导刊》2008,(1):25-27,31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写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以留守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学生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对留守初中学生在应对压力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湖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省内10所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1 014份,回收有效问卷974份,结果发现:1)37.78%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较高的心理压力;2)在面对压力时,很多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是消极、被动和不成熟的;3)在处理压力时,理想的应对方式是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愿意选择咨询人员,最不理想的应对方式是寻求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帮助,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愿意找老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郑州市的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中学生体育锻炼在性别和学业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学业阶段和是否独生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与中学生体育锻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不同学业阶段的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与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2)父母教养方式与体育锻炼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对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高中生生活压力与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高中生生活压力问卷、高中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807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运用典型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结果发现,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的典型相关;高中生生活压力与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联合预测的功能;其中,主观生活压力中的同伴关系压力和应对方式中的内部消极评价具有最大的预测力;生活压力与应对方式中有11个变量能共同解释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63.9%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7.
甘海峡  王红 《考试周刊》2013,(93):157-158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的学业、经济、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诸多压力日趋增大,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体育锻炼可以作为缓解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手段,同时,应结合其他疏导方式寻求克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管理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大致相同,但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在企业化管理或传统模式管理下学生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合理化因子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8):150-151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