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莱彻尔在希特勒上台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他的引荐,希特勒得以接近德国掌权阶层;由于他的帮助,纳粹党摆脱了受歧视的窘况。这就提高了希特勒及其政党的地位,壮大了希特勒及其政党的实力,膨胀了希特勒执掌全部权力的野心,使希特勒在夺权活动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3):58-63
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使希特勒认识到武装暴动的不可行,走上勾结国防军、参加民主选举的道路。希特勒得到国防军的纵容与支持,通过莱比锡事件公开表示了对国防军的好感。为了完全取得国防军的信任,希特勒不惜除掉冲锋队领袖罗姆等人,以保证国防军对纳粹政权的继续支持。兴登堡逝世后,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军事统帅于一身,称国家元首,以国防军向其一人宣誓效忠宣告第三帝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纳粹党的夺权道路成为了近代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分析一战后列强强加给德国人民的《凡尔赛和约》和经济危机给德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纳粹党同德国广大下层民众、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早期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纳粹党,如何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通过各种欺骗性的宣传,最终骗取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在德国夺取了全国的统治大权,确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以来,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是西方主流国家的追求,荷兰、英、法等国通过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或改良先后建立了民主政治。而作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德国,民主进程极其缓慢,魏玛共和国是德国民主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存在15年后就被希特勒埋葬了。宗教改革的消极后果、普鲁士精神的负面影响、市民阶层不作为等是德国民主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横扫周边七个国家,惟独瑞士安然无恙。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文章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有4个。第一,瑞士是一个中立国;第二,端士政府筹划建立一个一旦德国入侵就能付诸实施的全面的战时经济;第三,瑞士居民以日耳曼人为主,希特勒对自己同胞不忍兵戎相加。第四,瑞士的强大军事实力令德国不敢轻视。尤其是二战开始后,德军四面出击导致腹背受敌,无力重开战火。希特勒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相似文献   

6.
德国小资产阶级之所以成为纳粹党的群众基础是由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造成小资产阶级队伍异常庞大,而且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垄断资本、惧怕元产阶级革命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感等特点。一战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魏玛共和政体失去信心。希特勒纳粹党抓住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心理,大肆进行蛊惑宣传,从而得到小资产阶级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研究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希特勒如何进行欺骗宣传,争取群众,垄断资产阶级如何支持希特勒,从而把希特勒推上德国总理的宝座。这无疑是对的,是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但是,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历史上较之帝制德国具有民主性的魏玛共和国,在其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为了生存和发展,推行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适应德意志民族需要的对外政策。本文将简析: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魏玛政府的外交策略和斗争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9.
希特勒纳粹运动与德国传统文化心态相吻合,其组织者又以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法成功地激发德国民众的感情与下意识的冲动,使之得到陷入生存困境的各阶级、各阶层的支持,导致全民族的狂热,最终将德国引向战争深渊。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西斯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其后是德国的希特勒领导的“纳粹运动”,把法西斯思潮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攫取政权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是纳粹运动在德国滋生、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国家的方式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普鲁士自十八世纪以来就是一个著名的“强权胜于公理”的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封建国家,结果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在政治上仍然…  相似文献   

11.
希特勒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代理人,他的上台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中产阶级的支持、垄断资产骱级的提携为其上台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支撑,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相互猜忌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可乘之机;德意志的民族情感和国内各阶层的社会需求使希特勒的上台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兴登堡在希特勒上台和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完全确立方面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经历了由一定程度的限制到逐渐放松限制再到支持和鼓励的变化。兴登堡态度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兴登堡的阶级立场是根本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的处境、个人矛盾的心理、自身的利益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则是具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离开柏林不过20公里的措森县,一片密密的松林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这里的温斯多夫镇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经历几个朝代,却始终是欧洲最大的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威廉皇帝选中这个地方,建立练兵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又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德国陆军的通讯中心和陆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领德国的苏联红军又接管了这个兵营,在这里建立了苏联军队驻德国部队的司令部.  相似文献   

14.
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力图规范化、制度化运作的现代民主国家。但是权力过大的总统制给专制带来可能;绝对比例代表制又造成分裂的政党体制;共和国社会基础的薄弱带来的是对共和民主制的普遍不信任;而战败以及由此而来的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国家经济和财政困难又使德国人民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深渊。自由民主的宪制在德意志这样一个既缺乏统一的政治意志、又缺乏有效的政治教育的新兴国家里,显然无法带来有效稳定的社会秩序。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宣判了“完善”民主制度在德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魏玛宪法作为一部民主性律法,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但魏玛宪法也存在体制性弊端。魏 玛宪法中的双首长制造成总统权力扩张,议会政治难以运行;其比例代表制助长了小党的生存和发展,推动 了纳粹党的发展壮大;另外,赋予总统紧急处分权也导致希特勒纳粹独裁有机可乘。这些体制性弊端一步步 侵蚀了魏玛共和的根基,它客观上助长了纳粹独裁,也使自己最终葬送于纳粹独裁之手。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大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曾是一个生产"精英"的大工厂,但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天之骄子"们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生活、就业大危机。挥之不去的"学术超员"从根本上重击了知识精英阶层的梦想,也使洪堡开创的"教育"理论遭遇质疑,德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德国知识分子选择一条激进化的非理性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离开柏林不过20公里的措森县,一片密密的松林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这里的温斯多夫镇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经历几个朝代,却始终是欧洲最大的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威廉皇帝选中这个地方,建立练兵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又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德国陆军的通讯中心和陆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占领德国的苏联红军又接管了这个兵营,在这里建立了苏联军队驻德国部队的司令部。直到1994年俄军最终撤退,德国人才撩起了遮蔽这里将近半个世纪的神秘面纱,让人们得以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8.
<正>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进入德国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布劳恩自杀,尸体被焚毁于柏林总理府的花园内。英国情报局委托特雷沃·罗伯(Trevor Roper)教授收集证据以证明希特勒失踪或死亡,他于1945年11月1日报告称希特勒已死亡。然而,有人质疑他的鉴定,怀疑希特勒没有死。苏联人找到的尸骸究竟是不是希特勒?希特勒逃去了哪?这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名的传闻,流言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①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②,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③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认识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一、魏玛政府的远东及对华政策德国的远东政策主要包括对华…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得知:在英国的一个出版机构发行了一本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详细地介绍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内部编制结构以及160多名德军指挥官的姓名和简历。更让希特勒大怒的是,书中竟然将德军在装甲师中新建立的步兵小分队情况也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简直无法想像,如此绝密的情况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愤怒中的希特勒马上下令让德国的情报机关紧急展开调查,务必要把泄密的罪魁祸首揪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