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觉醒》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表现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是对《一小时的故事》所表达的女性自由解放思想的深化,但申丹却从《一小时的故事》读出了反讽,故有必要对《觉醒》中的反讽加以分析。从情节反讽和结构反讽两方面对《觉醒》进行解读,发现作品对埃德娜在追求自由独立中所表现的盲目和冲动持保留和批评态度,并通过对埃德娜的反讽强调女性主义运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理性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一直备受读者的青睐。但评论家和读者对其主题和深层的意识形态的解读分歧颇多。本文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挣脱婚姻枷锁进而走向自由的心路历程。对文中名词短语、否定、反讽和被动表达等文体特征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深层主旨。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历时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深刻质疑和大胆反叛。反讽与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常用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故事新编》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与戏仿艺术,揭示其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文本的开放、多元、不确定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新编》文本超越时代、跨越时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碧茹 《海外英语》2012,(20):244-246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关于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已有大量研究,例如从女性主义视角,反讽的运用,等等,这些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入手,对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气、情态、人称进行分析,体会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寻找及其抗争,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去体会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故事》短小而精悍,其对女性主义主题的表达通过叙事、象征和反讽的方法呈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叙事、新旧生活的"春天和冬天"的象征,以及医生对于主人公死亡的判断,主人公追求自由、平等和打破男权统治的主题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王利华 《考试周刊》2014,(44):41-42
无论是在电影叙事还是在文字叙事中,采用多重人物内视角不仅能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而且能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最大限度的开放性,有助于挖掘故事的深层内涵,明晰作者意图。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进行解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提高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者借着《全民目击》广受大家关注的契机,探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对小说文本和作文审题作多元主题解读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婚姻的枷锁     
王玉莲 《现代语文》2010,(6):129-130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曾受到许多专家读者的赞赏,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再次兴起以来,《一小时的故事》与长篇小说《觉醒》一起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这里剖析了女主人公女性自由意识顿悟的建构过程,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阐释她自由意识的不自觉性和被动性,反映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后注定在男权社会无路可走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走在女权主义道路的前列,她们被称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在她们的各类作品中,从不同的角度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为女性争取男女平等,两性和谐指明了方向。在她们各自的短篇代表作《一小时的故事》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指出“房间”对于女性意识萌发,建构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以这两部短篇为例,分析肖邦和伍尔夫是以怎样的角度解释“房间”对于女性的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李亚琴 《文教资料》2010,(16):15-16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廖东红 《英语辅导》2011,(4):148-151,155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模拟反讽在文学文本《傲慢与偏见》中的认知动态演化过程,从宏观言语反讽和微观言语反讽两个层面分析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内部各具体语言行为所传达的作家创作故事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的意图,以及产生这种意图的动态运行机制和语用效果,以期更客观地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讽具有的较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在于言语与语境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反讽。池莉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的跨时代挪移,揭示庄严背后的荒诞;通过言语与行为的抵牾,描述"文革"时期的人格分裂,这一切都要依赖"反讽"。"上下文"构建了语境,语境又赋予具体言词和语句以言外之意,言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因此发生错位,产生张力,这就形成了"反讽"。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反讽手法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得也最为成熟。本文在全面介绍奥斯汀小说反讽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爱玛》这部小说。文章从三个角度来做出具体分析,分别是:人物言语行为的前后矛盾与重叠反复、故事叙述过程中设置多重陷阱、情境设置巧妙离奇,使读者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和体会《爱玛》中反讽的奇妙之处。  相似文献   

18.
董欣 《考试周刊》2012,(18):16-17
《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名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主要针对小说中的反讽、象征、修辞手法、心理描写进行了各种研究分析。本文变换角度,基于功能语篇分析理论,针对文章的衔接手段进行总结和解析,分析小说行文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进一步帮助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将功能语篇理论下的衔接手段分析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探索,以及文学语篇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再次深度阅读,分析了国内知名叙事研究学者、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在<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小说原文的几点误读,主要探讨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婚姻生活和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否定了申教授把小说的主题界定为"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的关系".该小说正如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所主张的.反映了"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作品本身始终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