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玛甘泪悲剧的成因曹晓青歌德,是18世纪欧洲文学领域成就辉煌的伟大作家。巨型诗剧《浮士德》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浮士德和玛甘泪的恋爱事件,是诗剧第一部中的中心情节。这场自由恋爱,是以主角之一玛甘泪身陷囹圄等待处决而结束的。这场悲剧不仅是浮士德形象发...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3.
说爱称·猜书名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常有爱称、正名之别,变化很多,不一定有什么特殊规律。如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女主人公玛甘泪,有时称为甘泪卿,这是爱称,相当于我们讲的小名。在英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叫爱斯特洛冈,这是他的正名,其爱称为戈多;另一个老头正名叫弗拉季米尔,其爱称为狄狄。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小说里,女主角玛丝洛娃竟有四种不同称呼,其中玛丝洛娃是姓,卡秋莎是爱称,正名为卡捷琳娜。你能说出托翁这部小说的名字吗?  相似文献   

4.
宝黛爱情悲剧原因,有众多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爱情悲剧的发生,宝玉“神瑛侍者下凡”、始于“离恨天”,魂归“离恨天”;黛玉“降珠仙草修成女体”“还泪”“下到人间”,“流泪还债”,“泪尽而死”方面论述,爱情的幻灭,导致人生的幻灭。宝黛爱情悲剧实乃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婚姻主题可谓经久不衰,古今中外多少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新的爱情故事仍层出不穷。北村的《玛卓的爱情》(发表于《收获》,94年第2期)表述的也是一个感人甚至撼人的悲剧,但却有其独特的时代视角,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展现了当代人面临古老的爱情婚姻问题时的困惑。《玛卓的爱情》是一部爱情悲剧,但这一悲剧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悉的那一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或已成眷属又节外生枝的婚姻悲剧。男女主人公刘仁和玛阜的爱情发生、发展直到成婚,应该说是顺利的。尽管刘仁在对玛卓的暗恋中度过了足足三年漫…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耗十年辛苦哭成了百一十回“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人们说“若拧曹公书,当是一拧一把泪.曹雪芹的泪究竟是什么泪呢?研究者有的说是“爱情悲剧泪”,有的说是“家庭悲剧泪”,有的说是“阶级仇恨泪”,有的说是“王朝覆灭泪”……然而,我认为纵观曹公之书乃汇千流而为泪海,并非一沟一渠之流.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曹雪芹是形,贾宝玉是影,《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反思;曹雪芹是将贾宝玉当一块无用的顽石在批判。并从“愚顽器质”、“女人形貌”、“病态习性”三方面探讨贾宝玉的性格。最后强调宝黛相恋的结局不是一场爱情悲剧,只是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在爱情问题上,贾宝玉并非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惟其伟大,所以争论亦颇多,焦点在:《浮士德》是否是一出悲剧? 西方学者多数认为《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最激进的“悲剧派”认为,“正象它全名所强调的,《浮士德》是一部悲剧,是依照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卡尔得伦的  相似文献   

9.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1.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了在爱情婚姻悲剧背后“拥林派”和“拥薛派”双方实力背景,同时指出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宝玉的贴身丫鬟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这出爱情悲剧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  相似文献   

13.
鲍涛  倪晓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4):76-78,8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相似文献   

14.
试论刘兰芝被驱遣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芝为何无辜被遣?焦、刘爱情为何以悲剧告终?人们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制度、伦理、观念等等,而忽视了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家庭人伦悲剧.文章认为焦母的更年期综合症导致家庭权力错位是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杜鹰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99-100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否定是自我意识中主奴关系转化的关键.《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托是“否定的精灵”,浮士德需要勇气才能抵制他的引诱,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断前行.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否定意识促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形成,而在《奥德赛》中,否定意识又体现在帮助主人公成功脱险的急智中;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里,否定意识又是迁善黜恶的前奏.苏格拉底的盘问式对话试图把否定意识变成批判意识和探求真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徐鲲 《淄博师专学报》2007,(3):70-72,80
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一个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寓言式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的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双向视角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翠姨性格的弱点,以及启蒙者“我”和“我哥哥”的软弱无力,最终造成被启蒙者翠姨的悲剧。这是一个关于启蒙的寓言,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爱情悲剧,翠姨身上烙有作者爱情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传统的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这双重悲剧的叙写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20.
四凤和鸣凤同是婢女。在她们身上体现了对爱情热切渴望、追求而又归于毁灭的相同悲剧,但两人的爱情悲剧在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方式、批判力度和在作品中的影响等又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