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相比,情况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方法又有区别。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整除”教学的难点之一。下面两点应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第一,正确确定短除法的除数与判断最后的商。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短除法,每次除必须用三个数的公约数(1除外)作除数,除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若三个数有公约数(1除外),则用三个数的公约数作除数,若除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而其中两个数有公约数时(1除外),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1除外)继续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即“两两互  相似文献   

2.
内容精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1.基本概念. (1)最大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d叫做这竹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记作(a1,a2,…,an)=d.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1987年第3期《“数的整除”单元思维训练题》一文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4,最大公约数是4,这两个数各是多少?”文章作者认为,该题的答案是12和18,而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积,即(a,b).  相似文献   

4.
片断一:互质数   (学生做完“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后 )   师:观察比较刚才做的第 2题,我们求出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第 2题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都是 1,并且只有 1。而其它各题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约数。 )   师:像这样公约数只有 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板书 )   (1)师:如, 7和 5是互质数, 7和 9呢 ?为什么 ?8和 9是互质数吗 ?为什么 ?   (2)试一试,你能举出两个数是互质数的例子吗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举例判断 )   (3)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   (4)思考后回…  相似文献   

5.
复习的重点 1.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解答两步应用题时必须提出隐蔽的中间问题,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复习时,要突出抓好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1.列关系式提中间问题。例如:“和平小学三年级有学生163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38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时从分析问题入手,列出关系式: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一共有学生多少人。引导学生进—步分析关系式,三年级人数题中已经告诉,四年级人数题中没有告诉,那么就要先求“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就  相似文献   

6.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较为容易。都是先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就是把所有除数连乘;求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及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而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常混淆不清,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求最大公约数:①通常是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除数。②必须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求12、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 先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 再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制课本第十二册第83页第7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3.进一步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并能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  相似文献   

8.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9.
扣题分析并与运算意义挂钩才是正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用五年制四册77面上,有一道例题(例4)是“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我见一位教师的教法是,先安排几道求总数以及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简单应用题给学生口算,然后将其中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简单题——“二年级一班有40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的条件予以改变,使它成为这堂课要讲的例题。针对这一倒题,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相似文献   

10.
解答最小公倍数和 最大公约数应用题是小 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 点。学生在做这类题目 时,往往不会分析题意。 他们只简单地抓住题尾 问句中“至少”或“最多” 一类表面性词语,就笼 统地判断为“这道题是 求最小公倍数”域“求最 大公约数”。至于为什 么,却讲不出清楚的道 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数学概念不清。我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 到“帮助学生彻底弄清 概念、理顺思路,是解答 这类题目的关键。” 如:有一包糖果,不 论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 10个人,都能正好分 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 少块? 分析:一包糖果分给8个人或1…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浅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数的整除包括约数和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五小节。其知识结构是: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2)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相似文献   

12.
数学趣题     
(一) 男女同学的人数你要知道我们班里男女同学的人数吗? 男女同学人数都是两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05,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恰等于男比女多的人数的1/2。你能说出我们班有多少人吗?  相似文献   

13.
百分数的应用比较广泛,通过它的应用可以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它与分数有直接的关系,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内容。在讲“分数概念”和“分数应用题”以后,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完全交待清楚,有些学生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相互混淆,所以在讲“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应加以重视,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 一、在讲第十册教材19页的题“某小学五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四年级有学生200名有三好学生30人。五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四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所占的比值大?”  相似文献   

14.
一节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一道应用题:红星小学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四、五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相似文献   

15.
有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例1”时,他的新课引入,启发灵活,学生学得深入,值得借鉴。课始,教师出示了下列两道分数应用题:1五年级有学生18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08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六年级有学生225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44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师:请大家算出这两题的结果。生:五年级达标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108÷180=35,六年级达标人数占六年级人数的144÷225=1625。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年级的“达标”成绩好呢?生:六年级的“达标”成绩好。因为35和1625化成同分母分数是1525和1…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解答应用题难、解答复合应用题就更难。如何教好简单应用题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需要一定的训练 ,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我常使用的解题训练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抓关键词、句的训练。应用题是数量关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因此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如果学生连题都读不通 ,那就谈不上正确的解答。例如 :一年级一班有 13名“三好学生” ,二班和一班同样多 ,两班一共有多少名“三好学生” ?让学生读题后 ,问这道题说了什么事 ?是哪个年级的事 ?有几个班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 ,再读 ,并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
原题:华新小学合唱组有80人,美术组的人数是合唱组的3/5,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3。科技组有多少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21页分数连乘应用题例题) 第一次调整为:阳光小学六年级有240人,五年级的人数是六年级的3/5,四年级的人数是五年级的2/3。四年级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8.
第五册第46页例4:二年级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 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加除应用题,在此以前,学生已学过三道两步计算的例题,有了一定的解题基础,但对于加除应用题还是第一次接触。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达到当堂消化的目的,在讲授完例4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道巩固练习题。一、根据题意先填空,再解答。三年级图书箱有故事书100本,有文艺书200本,平均借给6个小组,每组借到多少  相似文献   

19.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用“大数翻倍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课后,我暗暗思考,既然能用翻倍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