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2.
袁圆 《学语文》2013,(2):59-60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6月修订,第6版)中,"随后"与"随即"均被界定为副词,"随后"表示紧接着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多与"就"连用。而"随即"表示"随后就"、"立刻"。不少专著和论文都涉及这两个词儿,如陆俭明、  相似文献   

3.
"不X白不X,X了(也)白X,白X谁不X"是一个表示施事者获益的构式,X主要是动作动词。由于预设—陈说的组配方式不同,"X了(也)白X"单独使用时一般表示"有所损失"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有这样的论述:"起来"、"下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表示情貌的,"起来"表示开始貌(笑起来、唱起来);"下去"表示继续貌(念下去、搞下去)。"起来"的表示情貌也是较晚的事。大概在元代产生。"下去"的表示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它的起源最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在《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便静静洱的听他唱下去。(第三十八回)底下要只这等一折折的排下去,也就没多的话说了。(同上)待要隐忍下去……天长日久……更不成事。(第三十回)其实,在《红楼梦》之前,  相似文献   

6.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经考证,古动物名"虎鱼"、"泡鱼"指刺魨,"绷鱼"指无毒刺魨,"鯺"指大的河豚,"鰽"指曹白鱼或鲥鱼,""指真鲷,"黄雀鱼"指黄鲫。"白凫"指天鹅,"白颊鸟"应指白脸山雀。"白猿"指得了白化病的猿猴,"墨猴"、"石猴"、"栗子猿"指小型眼镜猴(国内灭绝),"乌猿"指黑长臂猿,"黑猿"指长臂猿、滇金丝猴等,"马猴"指短尾猴,"黄狐"指沙狐,"牯犀"、"毛犀"指苏门答腊犀(国内灭绝),"黄鼠"、"貔貍"指旱獭。  相似文献   

8.
在凤阳方言中,"可"([k‘γ^53)具有特殊的用法:作为否定副词,用来表示否定的回答,其否定的语气比用"不"字要重一些。凡是能用"不"进行否定回答的问句一般都可以用"可"([k‘γ^53)代替进行否定回答。用"没"、"没有"进行否定回答的问句有时用"可"[k‘γ^53)表示否定的回答,有时为了简洁和顺口就不用"可"([k‘γ^53)表示否定的回答。"可"([k‘γ^53)是由"可([k‘γ^53)"变调形成的。研究凤阳方言中"可"([k‘γ^53)这个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可以补正《方言大词典》对"可"([k‘γ^53)的注释,也为古代汉语中存在破读现象提供一个有力的方言证据。  相似文献   

9.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日语时体研究的最新成果,观察日语时体及其在具体文体中的表现并据此阐明日语时体的一般规则。日语文本的时体交替受制于文本的时间流向及时间基点的设置,时间流向(タクシス)在解读文本时体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日语剧情简介文本一般以"る"来表示其情节的进展,"た"提示前一情景的结果或对其进行点评、说明。因此,"る"具有使事件向前发展的功能,而"た"则具有表示同时的事件的作用。"る"表示将来,会给听者一种悬念感;而"た"则返回并停顿在前一个事件,具有与主时间链相区别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2.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3.
The Bossy Pig     
"We will have a picnic on Saturday," Mrs. Pig told* her friends. "You must come."Mrs. Pig made a list(清单). "I want a table and six chairs,"said Mrs. Pig. "1 want some juice and some plates*." She was a very bossy pig."1 can bring* a blanket(毯子)," said Mrs. Shccp. "A blanketis not on my list," said Mrs. Pig. "You bring the table." "All right," said Mrs. Sheep.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存在"的反面是"不存在",而有意思的是两者都与"任意"有关,"存在"的反面与"任意"有关,"不存在"与"任意"也有关.所以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为了说明问题,特通过三个例子加以辨析.问题1若二次函数f(x)=4×9~(-|x-2|)  相似文献   

15.
苏杰 《现代语文》2010,(3):148-150
清代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宝贵资料。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校勘,对《歧路灯》中几个"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常用词进行考辨,认为:"今夜"可表示昨夜,"年纪"可表示年老,"没意思"可表示没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举出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没A没B"和"无A无B"两种语型,分别在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以便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或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包含褒义或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相似文献   

17.
桐城方言"把"有很多义项和用法为普通话所没有,并保留了近代汉语"把"的某些特点。动词"把"有"给、放、用、派、喂、嫁"等语义。介词"把"既能构成处置句,还可作工具语。在处置句中,否定副词可以放在提宾介词和介词宾语之后,介词宾语可以放在句首充当主语。介词"把"可用在某些动词后,引进交付、传递等动作的接受者;还可表示行为的对象;还可表方位、处所等。量词"把"有明显地表示动量的意思,"一把"可以表示副词"一起、一同"。助词"把"有"×把两×"(×为量词)格式,表示近于"两×";还有"×把×"(×为量词)格式,表示程度深。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副词"至少"表示的意义是"最低限度",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至少"有"不止"、"不仅仅"的规约含意。由于"至少"的使用与说话人紧密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说话人自我的印记。"至少"的规约含意"不止"、"不仅仅"表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主观介入,表现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肯定程度或对命题的主观认识。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包含"至少"的语料中,"至少"的用法归纳为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至少"的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主观认识、主观解释、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19.
英语被动语态具有词形变化标记和语法特征.我们知道,"be+ed分词"或"get+ed分词"及作为非谓语动词的"-ed分词",往往表示"被"、"由"、"受""为"、"给"、"让"、"为所"等概念.如:The bike was/got stolen yesterday.(这辆自行车昨天被盗)再如:Encou-raged by the teacher,the pupil works even harder.(受到老师后,这个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