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通信电子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多地强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考查、考试时,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活动中积累的或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学情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具有生活性。生活教育创立者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含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是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体验正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经验上的。经验包括学生  相似文献   

4.
宗晓芳 《海南教育》2014,(24):55-56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陶行知先生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将经验之“根”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根”的教育更具“底气”呢?以下结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朱春霞 《考试周刊》2013,(94):68-68
<正>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人如何获得知识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数学直觉的源泉。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什么才是可以用来做根的基本活动经验呢?本文试以分数的教学为例,阐述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怎样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我却想说:如果教师能有一桶水,那么给学生的绝不能仅仅是一“碗”水,而必须把这水加工成“一碗糖水”,更或是“一碗香茶”。让这碗茶更香,更醇,也便成为教师们追求的永恒主题。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把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在多年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将瞬间的灵感、课后的顿悟随笔而记,现结合课改新理念,谈谈自己的做法。一、以境引新,让学生产生需要而主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过小学几年的英语学习积累,初中学生在开启一段新的学习之旅前必定具备了许多零碎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充分关注并适时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来进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呢?英语词汇有着多样性、复杂性和功能性的特点,词汇量大,记忆繁琐,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导致学得  相似文献   

9.
陈平原 《成才之路》2009,(12):92-92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文学”如何“教育”》。提及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对于许多从小做着作家梦,经由无数“考场征战”方才进入北大念书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当头一棒。可这话。西南联大时期,曾任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如何理解这句很让人丧气的“名言”。我的解读是: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向别人说明自己有某方面的能力,也常会表达自己要做某事的意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表示“意向”和“能力”情况的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凭这一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位同事开会发言时,提出了“触摸知识”的概念,她说她带孩子参观海洋馆,那里的“触摸池”给她很大启发,使她想到了“触摸知识”这一概念。这位同事的发言使我想到了许多问题。我们当老师的,通常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所谓掌握,本义是搭在手心,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我已经把知识放到你手心了,现在你的任务就是抓住(记住),别让它跑掉(遗忘)。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由别人送上门来的东西我们往往“掌握”不住,自己努力抓到手的东西才会提住不放。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一位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凭自己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教学如接枝     
在春季的某些田坎地头,我们总能看见老农细心地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并用布条或绳子加以固定,这个过程就是“接枝”。“接枝”是“新枝”接到“母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学极为相似,“接知”如“接枝”。即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在此枝上嫁接新知并使之成为原有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如接枝     
在春季的某些田坎地头,我们总能看见老农细心地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并用布条或绳子加以固定,这个过程就是“接枝”。“接枝”是“新枝”接到“母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学极为相似,“接知”如“接枝”。即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在此枝上嫁接新知并使之成为原有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学生子贡能“闻一以知二”,另一学生颜渊能“闻一以知十”。这两人都得到他们老师孔子的喜爱。因为他们的学习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所谓“举一反三”的“一”和“三”,并非实数。前者是指学生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的知识、经验;后者是指学生在已知的前提下推知未知,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告知往而知来者”。这是对学生起码的要求。如果有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一个方形的东西有四只角,一只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这时还要问其它三只角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他就认为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方式获得广泛应用。其为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遇到“做”的设计与“学”的内容疏离、“做”的成果与“学”的目标疏离、“做”的实施与“学”的方式疏离的问题。研究认为,走出“做中学”的困境,有必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知行合一”思想内核,并对其做进一步基于学科的诠释。界定“行”的方式——学科实践,锚定“知”的内容——概念性知识,设计“知”与“行”的媒介——驱动性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的可行路径为:以行促知,在教材教学中镶嵌项目;行以融知,在活动中包裹教材知识;行知互促,在真实生活中融通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借鉴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陶行知先生将其精辟、形象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如何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接枝”,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之树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个成语收做“嗟来之食”,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许多人读了这则成语,都不禁要赞叹那个齐人的骨气,但我则要反问:“为 何不吃‘嗟来食’?”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 事中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可惜 了。人们把这种东西归之为“骨气”。可为了 这个“骨气”就一死了之。为了这个“骨气”便 放弃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让我们来看看越王勾践是怎么做的吧! 春秋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俘。过厂长 达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才被放回国。在 这期间,他要对别人俯首称臣,对别人的命…  相似文献   

19.
“温故”,可以“知新”,但是教师必须安排好从“温故”到“知新’的教学层次。也就是说,在新授课中,可以首先复习相关联的知识或者方法实质类似的旧题,使学生有发挥联想的基础,从而从复习旧知识中悟出新问题的解法.在“三角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在学过最简单的三角方程(如 sinx=a)的通  相似文献   

20.
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大家可能都有过“中招”的体验,得意洋洋地走进命题人预设的陷阱,尚浑然不觉,等到别人一语道破,方才恍然大悟.那么,怎样识破“陷阱”?这恐怕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甚至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解决的.因为“陷阱”的设置总是“因地制宜”,因题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