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侯钰鑫先生的《大地》,是在"太行山下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上",一个妇孺皆知的真实故事基础上演绎而成.这是一部讴歌时代英雄,赞颂民族脊梁,弘扬主旋律的力作.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201 1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主人公宇文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一生曲折坎坷,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苦难.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他的突出贡献和光辉业绩永载科学史册,并深深留在数千万农民兄弟的记忆里. "三十年前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刚来时自行车是新的,现在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骑起来除了车铃不响,所有的部件都叮当作响,堪称上世纪的文物了.他来的时候很年轻,刚在谈恋爱吧,如今变成白发皓首的老人了."又传言:"他的家人都在北京,他顾不上照看他们.  相似文献   

2.
董岩 《今传媒》2008,(1):77-77
梁衡是新闻界的一个符号,也是少有的通才.文学、政治与新闻,这三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领域,在他那里却息息相通,神奇地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他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笑谈真理,境界高远;一手美文,著作等身.天赋、资质、勤奋与执著,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并使他在四个不同的角色之间从容驾驭,转换自如.  相似文献   

3.
公元1966年秋,"史无前例"的那场"大革命",让市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校园里一片狼藉.厄运降临到了小王的身上,他作为不久前才被提拔起来的副校长,先是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所淹没,继而又遭到无休无止的批斗.此时的小王感到十分迷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昔日与他相处得挺不错,几乎是无话不说的人.也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了!……孤立无助的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的亨利·鲁斯,一九六七年去世了.在他生前,已有一本题名为《伟大的一对》描述他的身世的小说问世.前年又有人写了他的传记,题目很俏皮:《鲁斯的时代、生活、幸福》——《时代》、《生活》、《幸福》正是他亲手创办的,在美国发行量很大的三大杂志.出生于中国,发迹于《时代》在甲午战争后,美国曾派了很多耶稣教牧师来中国传教;这些牧师中有鲁斯的父母.一八九八年鲁斯也就在他父母的传教地区——我国山东潍县呱呱落地了.鲁斯幼年在中国受教育,因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直到十岁左右他才回到美国读  相似文献   

5.
张连莹 《档案时空》2007,(11):37-38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他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东晋时杰出的书法家."他是王氏家族子弟中骨鲠高标的一位才子",但随着门阀相轧,他对作官已没有兴趣.朝廷曾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嵇内史,故世人又称他为王右军.最后他还是"称病去职","誓墓"不仕.  相似文献   

6.
我们到汉口路309号报到,由副总编辑王维负责接待.在会议室里,他首先代表报社编委会表示欢迎,欢迎我们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报社.我打量了一下王维:约四十岁上下,身体壮实,衣着朴素,形如农民,没有架子.我暗忖:这样的领导应是诚信可靠、可以和谐共事的.王维向我们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沿革、规模、内部结构、人员组成,以及出版、印刷、发行等情况.他说,<解放日报>时下日均发行3 5万份,<文汇报>日均发行1 9万份.  相似文献   

7.
七年前,一位中国记者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踏上长征之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徒步采访.这一惊人之举使得长征——这个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在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罗开富这个名字就这样同长征连在了一起。为了不忘为了明天他让人一见如故.宽厚、热情、直率,握着他的手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刚落坐,还没来得及同他交谈,来找他审阅稿样、汇报工作的人接踵而来,都是一口一个“开富”、“老罗”,拾起桌子上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交流永远是双向的。在明末清初耶酥会传教士开始的欧洲和我国文化交往中,欧洲文化的传入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面是我国文化的西传。我国和欧洲的交往,一直是陆上交通,而且一直停留在物质交流的层次。马可波罗就很典型。他在我国生活了十八年,甚至奉命出使缅甸和印度各国,回威尼斯后所写的游记在欧洲整整风行了十四、十五两个世纪,成为后来地理大发现的催化剂。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商人。他感到兴趣、因而向他故乡同胞介绍的,离不开物质的范围。他笔下的中国仅仅是个财富充裕、物产丰富、工商和交通发达、人口繁盛而又生活舒适的大国而已。很少一部分谈到政府的也仅限于讲对灾区的救济。至于形成这些物质文明的思想核心,或这些物质文明对于人的思想的作用,他完全没有触及.  相似文献   

9.
段海峰随笔集《有话要说》(下称《说》集),名家刘心武序云:在这大转型的时代中,虽智者亦难免渺茫,如在雾行走,自己发出声音,是为了提醒别人自己的存在;他人发出声音,是为了防止你同他相撞;而相互应和,便既壮胆,亦快乐,这年头,人们不一定非认同、携手,能倾听、呼应就好,在雾散的一日,人们会相对而嘻吧?——到底是名家,言事飘忽,倏然而落,即有微中.《说》集前半部“是真名士自风流”是名流像簿:计有艾青,臧克家,严文井,张中行,屠岸,王蒙,刘心武,李凖,梁斌,方纪,汪国真及围坛煞星刘小光等.  相似文献   

10.
一部长篇小说,封面是威武的元代大将军张弘范雕塑画像,黑色衬底,沉稳,大气,凝重,散发着新鲜的油墨芳香.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页看下去,面前浮现出宋末元初那场载人中华民族史册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张弘范是元朝河北东西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蔡国公张柔的第九个儿子.他在那场战争中"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云.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元世祖忽必烈封他为镇国上将军,委任为江东道宣慰使.其声名之威赫,盖一时华夏;其功勋之卓著,压一世群雄.我被作家出版社新出版的这部小说吸引,几乎一口气看完,其中有小说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也有我对小说作者郝尊先生的钦羡之情.  相似文献   

11.
去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新上演民族歌剧《白毛女》.当时恰恰也是《白毛女》首演的四十周年。我们走访了该剧的总导演舒强同志.请他谈谈《白毛女》的产生和演出情况. 已经70岁高龄、刚从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的舒强同志,略略沉思片刻,似在追忆  相似文献   

12.
张星 《新闻实践》2009,(9):58-59
这是一本500多页的传记,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极富质感.封而是被称为"美国时代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沃尔特·普曼的黑白照片.他冷静地凝视前方,为全书最后一段文字作出印证:"他泰然自若,头脑冷静;他聪慧的眼睛里充满了高度的幽默感,闪耀着一个光芒四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曹筠武 《青年记者》2008,(13):39-40
现在网上传<系统>的作者是"80后,资深网游玩家",其实我不玩网游,我玩的都是单机版,实况足球、NBAlive、FM.体育类游戏居多.在采写<系统>之前,我对同游的了解仅来自于我表弟,他玩过传奇,那时候我上大学他上中学.署假一回家,他就找我借钱,为此我对网游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抵制情绪,自己从来没玩过.  相似文献   

14.
应离师的出版文丛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面世了.他打电话给我,要给我送书,请我这位留校"守业"的学生存念指正.我从他手中拿到这本五十五万宇之多,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皇皇巨著,不禁百感交集,心绪万千.我是十年前考入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硕士生的.报考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慕名已久,对应离师的为人为事为学佩服之至.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编辑学者,一直醉心出版史研究.一部八卷本、三百二十多万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一本三十多万字、贯通二百年的《中国期刊发展史》,足以说明他在出版史研究上的噫匠经营"和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这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以"善变"而著称,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三次宣布脱离政治,但三次都未能完全做到;他一生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且政治观念、学术思想、性格趣味等皆复杂多变.其师康有为曾多次指责他"流质易变",他本人也自谓: "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善变"几乎成了梁启超个性的构成力量和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他和盟长市长、草原牧民都是好朋友,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现场解说词的总撰稿,他即兴赋的一首诗现已成为流行民谣,他写母爱的散文曾经让牛玉儒感动落泪.当然,他的新闻稿更是获奖无数.  相似文献   

17.
"干儿批干爹",撰文批判胡风 姚文元的父亲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姚蓬子.姚蓬子的作品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同郭沫若、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一起查禁.他开作家书屋,自任老板,家中藏书甚多.解放后,姚蓬子一直住在上海陕西路、延安路、威海路三路交叉形成的一小块三角地带的一座二层楼房子里.因有历史问题,也一直深居简出,隐姓埋名.  相似文献   

18.
他俩青梅竹马,他为博得她的芳心,不惜偷大人的钱给她买喜欢的书;不惜、结交社会小混混在学校门前捣乱,只为引起她的注意;而洗心革面,奋发读书,也是为了换来她对他的宽容.他渐渐发现,真爱就在他身边,只是他没有读懂!  相似文献   

19.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一个重要报纸.红军长征前,在江西瑞金出版;长征胜利后,在陕北复刊.一九三七年一月,在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改名为《新中华报》.当年《红色中华》的工作人员不多(编辑部和电台加在一起,通常只有十人左右),今天健在的更少.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任质斌同志,长征前后都在《红色中华》工作,担任编辑、秘书长.一九七九年底,他由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调任国务院文物管理局局长,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他交卸工作之际,我们访问了他.他热情地回答我们的问题,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下面是任质斌同志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20.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马年的秋季,对他来说,真是硕果累累。9、10、11三个月,首都13家报刊相继采用了他40多篇各类体裁的新闻作品。《市场报》开辟两个专版刊登他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这期间,他还有两篇新闻稿件获奖呢。然而,他并非大报记者,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地区小报。他爱看报纸、学报纸。也许,他的新闻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正宁县农村。这里是陇东老区,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使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但这“新闻”怎么个写法?于是,报纸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魔力”,从生产队借来报纸仔细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