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关怀心灵成长是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所以学校要构建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德育环境。这需要学校关注以下几方面: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校管理文化;让全体教师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参与者;教师要注重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学校里的特殊群体,心灵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学校德育质量观由关心成绩转向关怀心灵是农村学校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应然选择。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意味着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和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力量,让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地度过留守生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道德关怀和精神重建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关怀是帮助灾区儿童实现精神重建的有效策略;平等、理解和对话是道德关怀的实施基础和重要原则;全面和谐发展是对灾区儿童实施道德关怀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校关怀:打造"留守儿童"成长的生命绿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怀的缺位,阻碍了身心的正常发展。学校应该填补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让学校关怀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一方生命成长的绿洲。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扶贫是扶心教育、扶志教育、扶德教育、扶智教育和扶技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对西部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域5县32所乡村学校1051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分化倾向,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志气、道德、学业和技能等方面发展状态良好,但同时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农村学校需要整合师资队伍、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实施个性化的帮扶方法和创新帮扶实践体系,以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系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面对家庭缺失的留守儿童,学校决不能无动于衷!学校必须采取应对的关怀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之后,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激增,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且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学校加强教育与关怀。为此,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怀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关注度近几年持续高涨,政府各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但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事,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留守一代是国家转型时期的特殊一代,更需要特殊的关怀。对于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而言,与当下相对比较多的物质关怀、社会关怀和一时关怀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的关怀、父母的关怀和长远的关怀。为了满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个体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正当需求,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家庭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农村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基于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相对弱化的现状,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辨识性教育,拓展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人际性教育,关注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