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沙友富 《大观周刊》2012,(43):27-28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内容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在众多民族文化中,彝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开发与利用,便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彝族本土文化中,毕摩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好毕摩文化,让毕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郭利芳 《大观周刊》2012,(42):10-11,30
彝族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民的规范习俗、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彝族的毕摩文化进一步受到冲击.彝族毕摩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保护毕摩文化.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说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受到冲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并使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彝族毕摩文化消耗殆尽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3.
民族艺术档案是地区性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本文分析原生态民族艺术档案文化传承艰难的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传承人队伍建设"旅游开发"档案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4.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5.
四川凉山彝族甲骨简牍皮书古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有关部门近年在境内发现一批传世彝族甲骨、简牍、皮书等古籍文献和其他文物的事实,结合国内彝民族的历史文化概览和凉山解放前夕特殊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对这批古籍文献进行了粗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6.
王朝辉 《兰台世界》2015,(7):106-107
酒歌在我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彝族文化中,彝族酒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彝族人通过酒歌热情洋溢的内容来显示本民族积极乐观、开朗好客、好爽霸气的民族特点,这些文化含义都值得现代年轻人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在无文字时代或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是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这种世代相传、无形又强大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口述档案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关系密切,并由于二者众多的相似性,口述档案还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口述档案问题的提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创造的社会成果,是人类印记的总和,也是民族形成的核心要素。"传承"一词最初是民俗  相似文献   

8.
<正>彝族是丘北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的意思是龙,"倮"的意思是虎,是彝族的图藤,龙和虎代表着力量与神秘,彝族以此自称,显示出他们对自己作为一个勇敢和强大的民族而拥有的一分自信。一年中,丘北彝族的节庆  相似文献   

9.
档案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文化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研究、探索民族精神和档案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坚持档案文化的先进性,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积档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档案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升华的基础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民族精神随着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并随着民族的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族档案的界定已不足以反映我们当下所遇到的事实与现实,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叙事框架来对待。民族档案的认定要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进行,由认知对象到建构对象,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理论追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老虎笙"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老虎笙"进行建档保护,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老虎笙"建档保护工作存在的优势,针对"老虎笙"档案信息收集、参与主体和建档途径等提出"老虎笙"建档实践思路,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用琼 《新闻爱好者》2010,(11):142-143
文化意象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特质。甘茂华的散文突破了风俗风情展示民族精神的视阈,以文化意象为经纬结构全文。折射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魂和土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现代意识下对民族文化的执著守望。  相似文献   

13.
沈峥 《兰台世界》2016,(12):134-136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各族人民影响深远。随着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儒释道文化逐渐传入云南。尤其在元明清实施的民族政策推动下,以及明清时期汉移民逐渐进入云南彝族地区,儒释道文化与当地彝族毕摩文化不断交融,极大影响彝族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罗梅 《新闻窗》2006,(4):43-4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天然大宝库。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民族题材的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近年有关该省的新闻报道,民族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头戏,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推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以来,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标志,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档案是反映本民族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好各民族档案,并促使民族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不断提高民族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一、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族…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顾晓晖 《新闻窗》2008,(1):43-44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具有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新闻媒体主要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蒙古民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使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古老的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丰富多采,风格独特,是绚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内涵丰富的现实存在,全面涉及各民族的各个领域。本文试以白族为例,就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的民族档案样态的存留与变异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以期对今后民族档案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