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以下简称"外国语中学")始建于2003年,是一所以寄宿生为主的学校。在校生生源覆盖面广,家庭状况较为复杂,行为习惯良莠不齐,仅靠简单的说教和"管卡压"无济于事,唯有转变德育方法,才能有效改进德育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不良做法,使德育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德育中,"教中学"离不开"做中学"的演练与内化,"做中学"离不开"教中学"的规范与引导,只有二者实现了良性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实现二者的良性耦合,一方面要找准耦合点,充分发挥生活实际、专业实际和社会实际的链接作用;另一方面,踩稳平衡木,保持"教中学"输入与"做中学"输出的对等性;此外,还要注重反思链,通过"做中学"反思、内化和提升"教中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7年第2期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作了题为"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的专题报道,对"德育导师制"的涵义、操作策略及成效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时隔三年,随着"德育导师制"实践的日渐成熟,人们对"德育导师制"作用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教育实践要持久有效,理性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对"德育导师制"成效动因的分析,是一种"回头看",更是为了"向前走"。  相似文献   

4.
德育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因此,研究中学德育课程的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只有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一方面,中学德育课程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它又娃一个子系统,其改革妥与母系统学校德育及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结构变化协调一致,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及未来社会发展需…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模仿的道德榜样,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中学生会产生重影响。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一方面要靠学校的德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发挥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师的德育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有利于提升中学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提高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中学德育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一切学校德育的基本依据,也是历史与时代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中学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以及师德缺乏的表现,就如何"以人为本"提高青年教师道德认识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归人"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追求的重要理念之一。"回归人"是对历史上影响过高校德育的神本、物本理念反思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体现。"回归人"不是简单地回归人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道德属性,而是回归每个人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回归人"的高校德育一方面需要确立理解人、关怀人、服务人的实践理路,另一方面更需要把发展人作为高校德育目标归属。  相似文献   

8.
黄晓博 《教师》2011,(12):10-12
德育投入大、实效低已成为中学教育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德育"生态化"的德育理念,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生态化"即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以生活和活动作为载体,营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化"的和谐德育氛围,让师生在共建共享的互动教育活动中实现双赢:学生逐渐建构出正确的道德观,教师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提升德育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文章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并将其"生活道德"的基本理念运用到中学德育的教育实践,以求构建和培育有效的德育软环境及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家长》2011,(5):1-F0002
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德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努力追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科学。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德育任务。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学习成长进行德育渗透,中学历史有它独特的条件,历史教师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一大课改。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学阶段应充分重视德育管理工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人文情操。然而,脱离现实土壤的德育工作注定是落不到实处的。中学德育管理应紧紧把握"走进社会"这一切入点,将各项工作纳入到这一理念的指导范畴中来。如何将社会现实性与中学德育管理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几个途径,以期达成最大程度的管理实效。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摆正德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注重将教学实践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戴小红花"的做法值得商榷灵武马家滩毛天培为了鼓励学生做好人好事,不少小学采取了"戴小红花"的方法,学生每做一件好事,就奖励一朵小红花。中学生年龄较大,"戴小红花"的做法已不适用,有的中学就采用"加德育分"的方法,其目的跟"戴小红花"是一样的,都是为...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德育从教育模式到结构内容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要求,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中学德育改革之路?笔者认为,中学德育改革应着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从指导思路上看,中学德育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中学德育的症结,在于中学德育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行动起来不要”的被动附属的地位。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强化主动适应意识:一是主动适应形势搞教育。社会形势是确立中学德育内容的基本依据。中学德育要避免陷入盲目性和被动…  相似文献   

15.
把握德育新特点开创德育新局面──记天津市河北区德育工作年会本刊记者张葳新年伊始,在北国广袤的土地上,严寒依然肆虐着。然而,在天津市河北区红光中学的阶梯教室里,却洋溢着一片浓浓春意。这里正在召开着一年一度的德育工作年会,主题是"摆首位、求实效、创佳绩"...  相似文献   

16.
《家长》2012,(12):2-F0002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未来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有知识和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立足"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均衡发展、健康第一"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德育内容体系、德育管理体系、德育实践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评价体系的特色德育模式。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成立心理成长社、银帆舞蹈团等社团,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学生德育交往从观念到内容的僵化和落后直接影响到中学德育的实效性。中学生德育交往困境使中学生德育交往创新成为必然。一方面,中学生德育交往困境减弱了中学生德育交往的价值取向。中学生德育交往在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人格的健全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增城市新塘镇永新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学校坚持"以美育人,寓美立德"的德育理念,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着重在"实"字上谋发展,在"新"字上求突破,抓规范,促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的德育教育,把思想政治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中,一方面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在中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重成绩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没有根本的改观。因此,中学政治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则是当代德育工作所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学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中学德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家庭、家长的配合。只有在中学德育中充分运用家校合作机制,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文章以家校合作、中学德育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学德育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开展家校合作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