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活出爱     
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相似文献   

2.
活出爱     
正我曾经写过: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是人的根本处境。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唯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3.
活出爱     
<正>我曾经写过: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唯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重要。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  相似文献   

4.
活出爱     
我曾经写过: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重要。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段完美的时间。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想向着神佛皈…  相似文献   

5.
教育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的范畴,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交往的社会活动,对传统教育理论和交往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主体观可以促进完整性的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避免树敌     
朋友,你是不是在为人际关系的冷淡发愁呢?你是不是在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呢?那么,请听我来说一说吧。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人缘好、朋友多的人,他的道路是越走越宽广;另一种人是处处结怨,四面树敌,其结果是谁都不喜欢和他接近,到头来,在生活的道路上难免碰壁。 人与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诸如性格、修养、利益等等。但是,这些差别,都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加以消除,使彼此能很快地进行交往与合作。相反,如果总是去计较这些差别,或者有意去扩大这些差别,那么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必然增添许多“绊脚石”。如何克…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是非物质性的,物质化的身体在网络空间中退隐了,与此同时,与身体相连的身份也消失了,由此导致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无实体的交往。网络空间中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始料不及:缺乏身体的道德担保导致网络生活中的伦常松懈和言行粗鲁;无身体的网络相遇之脆弱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暂、肤浅和相互间义务的淡漠;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近中远”与责任的飘零。教育作为弱势存在,网络空间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是其无法承受之重。教育明智的选择是先考虑在网络盛世如何自处,然后才是调整自身,力所能及的弥补网络生活的道德后果。  相似文献   

8.
正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的技巧,如同人与人交往的技巧一样,看似简单,实际包含很多的技术。会说话的人,见不同人说不同的话,一个好的交往,往往语言不多,却给人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能说到点子上。相反,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但会交往的人与不善交往的人,从本质上说没有品质上的差别,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是,站在交往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身体退隐的交往,它导致的道德后果令人始料不及。首先,缺乏身体的道德担保导致网络生活中伦常松懈和言行粗鲁。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你的符号与戎的符号、你的影子与我的影子的交往。正是这种缺乏身体担保的交往方式决定了电子谩骂的动辄爆发。其次,无身体的网络相遇之脆弱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暂、肤浅和相互间义务的淡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与人交往。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交往的动机和目的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交往的意识显著增强、交往的手段日趋便捷、交往的关系更为复杂。这里,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作一分析与批判。一、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界定及其表现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功利为目的的交往观。我们反对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不是要反对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而是反对…  相似文献   

12.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13.
王红卫 《教育与职业》2007,(36):162-163
人际交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人生活动,由于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有差别,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反映出的个性心理差别很大。文章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认真体验、分析个人的交往心理,纠正不良心理,促进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到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管理包括心理交往的管理和教材教法的管理。笔者就师生心理交往的管理谈些肤浅的看法,以求教同仁。 课堂是师生心理交往的场所。教师对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的组织,一切事件的处理,甚至题意的阐发,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情操与思想。这些都直接处于学生心灵的  相似文献   

16.
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 2 0世纪全球性大交往和大发展后的今天 ,交往问题与人的发展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中心视野。令人遗憾的是 ,学术界仍存在着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倾向 ,即离开交往去研究人的发展或离开人的发展去研究交往。文章以为 ,交往与人的发展本是两个共生性问题 ,作为社会历史认知和社会发展实践的必要环节 ,只有将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面的理论整合 ,才能揭示它们的真正内涵和完整意义 ,从而把握当代世界交往与人的发展的根本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独生子女的现状令人担忧:任性、胆怯,特别是不能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因此培养幼儿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笔者对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礼貌语  相似文献   

18.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交往的基本内涵: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交往发展的结果必定是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将其交往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阐释了交往对于发展和保存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民族发展和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哈贝马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可以丰富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论课堂中的风险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主体关系。课堂中的交往既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最简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一种艺术。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能体现出不同的水平。但人的能力不一致,一个人可能某些能力较强,另一些能力较弱。无论你是否善于交往,无论你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