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和”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一“、仁”与和谐社会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有“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的说法。《孟子》对“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儒学的精粹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仁”的思想贯穿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爱护他人,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  相似文献   

3.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4.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个血腥的事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灭国上、盟会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这又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历史学家多主张,自春秋时代开始为古代史上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抬头的时代”。(张光直《中国青铜  相似文献   

5.
关于《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问题张霭堂《文史知识》1996年第9期发表《〈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以下简称《断句》)一文。作者郑千里先生将《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段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将“空乏其身行”释为“空其身而乏...  相似文献   

6.
关于舞蹈的起源,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劳动即生产实践创造了舞蹈”。这当然是对的,但仅揭示了源头之一。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保持并发展了动物“食色”本能。“食色,性也”(《孟子·告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此之谓也。劳  相似文献   

7.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8.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9.
一、课文悟读《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11.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薛瑄“性天通”的思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理学家、河东学派的领袖薛瑄临终留待,有两句名言:“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这表达了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性天通”的思想渊源于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以为性在于心而原于天,故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性即人性,天即天道,两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据说,联合国大厦内镌刻有中国“至圣”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亚圣”孟子的“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话,足见孔孟时人类的广泛影响。走近孔孟,了解孔孟,解读孔孟,发现其思想意蕴,光大其进步精神,自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要务之一。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一文,无疑为我们走进孔孟的思想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5.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16.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以下引《孟子》,只出篇名)这段文字表明:孟子在说诸侯时,对于心理精神因素是何  相似文献   

17.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18.
《庄暴见孟子》节迭自《孟子·梁惠王》,题目是抽取了原文第一句。通过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开头先用庄暴见孟子一事作为引子。齐王向庄暴  相似文献   

19.
《孟子·滕文公上》云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中国上古时期是否实行过井田制 ,史学界对此有争论。目前虽多数人认可曾经实行过井田制 ,但仍以为孟子所云不过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笔者则从考究“里”、“井”、“私”、“公”等字得出结论 ,不仅井田制实行过 ,而且孟子所云也有根据。“里”在今人而言是表示距离长度的计量单位。《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将“里”的原意释为居住点 :“里 ,居也 ,从田从土。”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以中国古代“六书”而…  相似文献   

20.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