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今传媒》1996,(6)
不可忘却的岁月——读“今日老三届”征文文/董治顺又■文/董治顺不可忘却的岁月——读“今日老三届”征文一次美文大展,一次撼人肺腑令人心潮难平的美文大展。今日老三届如是说,不是老三届的成千上万的读者如是说。我不是老三届,却与老三届有着相近的经历。我不是老...  相似文献   

2.
西安晚报的赵发元同志托刘斌给我转来了他们举办的“今日老三届”征文的全部文章,并送了一本《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结集成册的书。刘斌简要给我讲述了这两个征文在陕西的影响,要我为即将出版的《情结老三届》一书写篇序文。“今日老三届”这命题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屈指数来,我入党已32年。虽然我已近夕阳红的年龄,但心里总是觉得自己还年轻,回忆走过的路,件件往事历历在目。1968年,“老三届”的学,生在党的号召下,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农村插队落户。两年的农村生活,使我经受到……  相似文献   

4.
自从《西安晚报》副刊两次“今日老三届”征文及结集出版《情结老三届》、《今日老三届》两本书之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数以几十万计的陕西“老三届”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中央、省、市的新闻同行们常常向我提问:“你为什么要搞‘老三届’征文?““这次征文成功的原因何在?”……日月不居,韶华易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已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抚今追昔,这份意更浓,情更悠。近日陕西电视台青少部、西安电视台专题部,或组织我们与在校大学生对话或给我拍专题片.播出之后又有不少…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3)
唱不完的『苦中乐』——第二次“今日老三届”征文读后文\董治顺每个老三届都是一部书,一本戏,一卷档案。每个老三届,都有讲不尽的故事,数不清的宝藏,唱不完的“苦中乐”要不,一个“今日老三届”征文,从去年年初征到今年开春,仍有登不完的稿件,写不尽的篇章运动...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8,(4)
自从《西安晚报》副刊两次“今日老三届”征文及结集出版《情结老三届》、《今日老三届》两本书之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数以几十万计的陕西“老三届”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日月不居,韶华易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已...  相似文献   

7.
又一次美文大展,一次撼人肺腑令人心潮难平的美文大展。 今日老三届如是说,不是老三届的成千上万的读者如是说。 我们不是老三届,却与老三届有着相近的经历。我们不是老三届,却能理解“广阔天地”对老三届的哺育,磨砺,锻炼,铸造。我们不  相似文献   

8.
“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读书诀以一部《厚黑学》名世的李宗吾先生,被人们推为‘“厚黑教主”。他在《厚黑大全卜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固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第一步,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没...  相似文献   

9.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1.
我在图书馆工作18年了,今年50岁,所谓“知天命”之年,感到自己与图书馆,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份G大概10岁时,我在家乡读小学,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县图书馆,我马上为图书馆所吸引,随后成了一位小读者。后来到广州读中学,自然是校图书馆的常客。高中时一次暑假,我曾盗用全班  相似文献   

12.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3.
四、讲究宣传创意。不少出版社在图书宣传中努力跳出“王婆卖瓜,自吹自夸”的模式,淡化宣传味,讲究宣传创意,抓住特定的时机,借题发挥,为图书营造畅销的氛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反映“老三届”知青今昔生活的图书,但征订数不多,该社编辑大胆创意,在报上刊登一则启事,称某日在新华书店举行向“老三届”知青赠书仪式,先到先赠,赠完为止,短短数语,勾起十几万“老三届”知青对往昔的回忆,百感交织,  相似文献   

14.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好几回了,我们报社宿舍区都已经是晚饭后,掌灯时分,却见伊人先生(即解放日报《读书》版编辑房延军)挟着个小书包出门,上夜校念英语去。每逢此时,我总是感慨颇多。伊人,学识渊深,且文采斐然,在青年人中拥有相当多的崇拜者。然而,“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学习是一个绝对的过程。教育众人的人,自己要首先受教育,我们的文化人该有这等见识的呀。当然,如果还是为着换取个什么“文凭”而学.意思真也不大。让一个自学有成,甚至成果颇丰的人再从头读“大专”之类.是有点好笑的(据云“老三届”高中毕业的伊人就是不屑于此的一个)。学历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代表着正规训练,有学历者一般也就具备了胜任相应专业工作的能力。然而世界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17.
赵应繁 《新闻前哨》2006,(10):77-78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也是“影像点评”的忠实读。我认为“影像点评”是成功的,其三个鲜明的特点,深受广大读喜爱。  相似文献   

18.
陈桂玉 《军事记者》2001,(10):39-39
我在解放军报社学习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来稿,通过自己看、编辑点、读评.发现相当一部分自然来稿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通病”——不顾新闻事实,强扭角度,将“金”想方设法往领导脸上“贴”。这种帮倒忙的做法,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敬爱的蒋孔阳先生: 我是一个美学爱好者,最近有幸在南京购得了您的大著《美学新论》。我之所以喜欢读您这部论著,主要是因为我发现您谈的有关美学问题,不仅观点新颖独到,材料丰赡详实,而且分析细致入微,脉络清晰。读了您的论著,确实能令人感到如您在“后记”中所说的“力图史论结合,让论都有史的根据,让史能够表现出自己规律性的线索”;“力图通过我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通过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千变万化的客观现实中去,使之具有我自己的特点,具有我自己的新意”。  相似文献   

20.
张斌 《新闻记者》2004,(4):58-59
我是一个典型的“七十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时,生活中到处都还带着贫困的痕迹,很早就得学习体谅大人,适应环境;九十年代上大学时,读多了世界名著、古典作品,“经典”意识由此根深蒂固;新世纪参加工作时,心底里告诉自己,好好工作,生活最忌一个“混”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