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9):65-7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人生观根植于诗中庞大的人生隐喻系统。这些人生隐喻图形,一类以"复制"为目的派生,另一类在西方传统宇宙论的基础上衍生。它们起作用的机制,恰好与拓扑心理学空间对应与转换的手段以及拓扑等价等理论契合。从拓扑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莎翁隐喻世界中的人生观突破了平面的局限,建立在一个立体的心理空间之上。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并尝试讨论其时间隐喻的构成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其可行性。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来分析莎士比亚表达其时间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分布着大量的隐喻,其中多条隐喻链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极富层次性的巨大隐喻网络。拓扑学理论认为,拓扑变换中的图形不管大小、体积,都保持同样的属性,而莎士比亚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也具有某种相似性,也可以看作是具有拓扑性质的拓扑变换中的图形。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隐喻的拓扑性质,进行了一系列既遵循共性又富有创新的拓扑变换,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动态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4.
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表明,以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进行心理处理时,的确出现了在线空间映射的心理操作,并且两种语言使用者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心理加工以自我在动隐喻模式为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哈姆雷特》剧中众多基督教隐喻的丰富文化内涵难以被译者完全移植,从而造成译本和原作的翻译差异。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基督教隐喻进行翻译,需要同时关注语篇层面的类比转移和基督教隐喻的英汉句式转换,其有效翻译不仅可以缩小双语文化间的差别,深化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促进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果壳中的宇宙”这个隐喻来自莎士比亚的名句:“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其实,用这个隐喻来形容史蒂芬·霍金本身是最贴切不过了,它既形象地阐述了霍金的宇宙观,又生动地概括了霍金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果壳中的宇宙”这个隐喻来自莎士比亚的名句“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其实,用这个隐喻来形容史蒂芬·霍金本身是最贴切不过了,它既形象地阐述了霍金的宇宙观,又生动地概括了霍金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空间运行轨迹并非无足轻重的舞台背景,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学空间本体寓意。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的路线图示作为理论基石,探索莎翁经典喜剧的心理空间程式及其隐喻属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主体退隐行为给饱受世俗观念煎熬的灵魂找到了一条通向绿色乐园或女性香闺的想象性出路,剧中意识主体也在自我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回到外部世界。这种特殊的路线图式凸显了莎翁对精神游历的浪漫沉思,同时将文艺复兴戏剧"退隐与回归"的空间模式前景化。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主张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已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时空隐喻的语言加工中存在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时间心理表征受到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可侧重考察儿童对时空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其开创的独有的英国式十四行体,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个美丽富饶的秘密花园,其中各式百花装点了它,花朵、苞蕾、老树枯叶、大宇宙、小宇宙等,这些诗中的隐喻其实是代指了现实社会中的农耕、作文赋诗、工业、宇宙论、天文学等。莎士比亚诗歌中的这种作诗方法其实就是拓扑心理学中的隐喻方法,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意义粘贴在同一个几何空间之内。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柘的手段将自己的爱情观表达出来的,俨然成为了人们在对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