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2.
先秦辞赋并非如前人所述是辞赋的萌芽期。它结合了诗、文的特征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具备了三大类赋体格式:以《赋篇》为代表,已露诗体赋之端倪;以《离骚》、《九章》(《桔颂》除外)为代表的骚,于抒情言志、哀怨讽谏与诗无异,而其句式、结构、韵式等与汉骚体赋一致,因而身兼诗、赋双重特质;而《高唐》、《神女》开散体赋之先河。同时,在此之前,《卜居》、《渔父》、“二招”等作品,初具赋体特征,称之为“准赋”  相似文献   

3.
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玉的大小言赋历来被认为是“游戏”之作,然而持“游戏”说者仅是就作品的表层意思浅尝辄止,未能发掘其隐层次中的寓意。为此,我们通过对作品赋题的命意、“大”与“小”的所指和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认为,大小言赋是一个表意整体,其寓意是,讽谏楚襄王若有重兴楚国的大志,当从“小”所借指的“道”的根本处做起,也就是劝谏楚襄王要明白先修身而后治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7.
宋玉的《讽赋》是针对“楚襄王好女色”的专题讽谏文章,全文借自我辩白,概括了女性示爱的典型规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规范,为君王认知女色和应对女色提供了经验性借鉴,其讽谏的实质是止欲与戒淫。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论司马相如赋是以“风谏”立义.“风谏”主要是传达讯息,由读者“推显至隐”,与东周“赋诗言志”的传统以及汉代“铺陈其事以直言之”的“六义”之赋有相承和相似之处,而与后世所谓“不敢直言”“微言婉词”的“讽谏”内涵不相涉.从“风谏”到“讽谏”的变化,反映了汉代赋学批评从偏重劝谏的内容和目的到偏重其技巧和效果的变化.“风”在汉代有“风教”“风谏”“委婉”“风兴”等意义,而后世赋学批评中的“风”义也在这几个含义中辗转纠缠.风义的流转,反映了赋学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9.
赋的起源与定型,常常涉及屈原、荀卿、宋玉三人。就讽谏而言,屈原用比兴;荀卿是“隐语”,但看起来是直述;宋玉是“讽谏”,是从反面说。就赋的问答体而言,屈原是诗的自问,荀卿是说理的自问自答,宋玉是叙事性的“客主以首引”。就“铺叙”与“劝百讽一”而言,屈原是反反复复的情感抒发与铺叙式地叙写山水景物,荀卿的“隐语”理所当然铺叙事物特点,宋玉赋,体制为铺叙之“百”与点题之“一”,构成了效果上的“劝百而讽一”。就篇末有诗而言,屈原有“乱日”,苟卿有“饱诗”,宋玉以后可有可无。屈原赋寓实于虚、肆以南方地域的荒唐谲怪之词,荀卿赋有中原地域的端庄严正,宋玉赋在“荒唐谲怪”基调上又有荀卿赋的理性“讽谏”,所谓舍南北之风而成。此三人的影响分道扬镳,屈原为骚体文学创始者,荀卿盛为诸子之名,宋玉则成为赋文学史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春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似赋论。  相似文献   

11.
Lessons of love: Psychoanalysis and teacher-student lo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at is the relation of love and pedagogy? Two recent phenomena have called into question whether love has any place within pedagogy at all: teacher‐student sexual scandal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movement. As love walks the thin line between inspiration and sex, and as standardization has assumed love to be synonymous with bias, it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o provide a clear account of love and its relation to teaching. For this account, I tur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nd, in particular, to Lacan's contentious claim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xual relationship.” Through an explication of Lacan's position on love, I conclude that love not only has a place within pedagogy but is necessary for it.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没有完全成熟,对恋爱问题的处理能力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写母爱的散文,以敏锐、深刻、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多姿多彩的母爱,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母爱的真谛,既对真情母爱发出由衷的赞美,也对提升母爱的境界发出深情的呼唤,特别注意以进步的母爱观去观照种种不同的母爱,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母爱的精神内涵。透过她的散文,我们可以体验到母爱的博大与深沉,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才是美满的,但爱情不是空泛的,它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即“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耐丽”;但现实的生活都是黑暗的,容不得真爱的,所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和婚姻必须是不幸的。鲁迅通过《伤逝》提出了他冷峻、深刻而独特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和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矛盾共存的,既相互对立又有共振。而1940-1950年代,则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情爱力比多的整理时期;到了1960-197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终于实现了对情爱力比多的彻底驱逐。这说明在本质上,革命意识形态对作为个性主体的情爱力比多是排斥的。当个性载体——情爱力比多被驱逐的时候,知识分子也就同时从革命文本隐身了。  相似文献   

17.
New technology gives singles a whole new way to find love and has affected the mod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English cross-cultural love email is a by- product of online love.By using the method of illustration,I attempt to define English cross-cultural love emails and explore linguistic functions of these emails.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时期,爱情进入文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爱情在政治夹缝中孤独地生长。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爱情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下了政治的深深印痕,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所以这一时期的爱情小说只不过披的是爱情的迷人的外衣,其实质是一篇篇的政治教化读物。  相似文献   

19.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与自由感,导致大学生过早涉入爱情;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形成巨大冲击;对爱情的错误理解与认识,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法律规范上,提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当前教育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