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皎然《诗式》以“取境”为中心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
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临济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并影响中国诗学形成了儒、道、释三元并立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以“禅喻”的方式论诗,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并促进了中国传统诗学重简洁、尚含蓄的话语风格的形成。总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不足以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4.
文人意识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走向自觉,到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吟咏性情”的诗学观念,论证“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但其深受禅宗与道家思想影响,追求对语言乃至主体自我意识的超越,与西方文论单纯只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文章的抒情建构作用相比,有其相同之处,也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本文主要从抒情主体意识、抒发方式、“以禅喻诗”与“作家至上”之间的关系等三个角度论述严羽的禅宗思维与西方主体意识的同异,主要围绕两者的“异”展开。  相似文献   

5.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  相似文献   

6.
妙悟论     
以禅喻诗,在宋代不算新鲜,最多能说上是一种时髦,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趋向成熟,一些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应运而生。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以及胡人的大批入侵,使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又开始出现或重或轻的动摇,大批文人骚客出没于寺庙禅宗大师之间,寻找他们的第二精神栖息点;而一些禅宗大师为了宗教的甚至是市俗的需要,也和这些文人骚客打得火热。以禅喻诗、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风尚成为必然,连大文人苏东坡也情不自禁说“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曾几、杨万里、吕本中等辈纷纷将禅与诗联姻。可惜,他们仅仅说了些片  相似文献   

7.
"文字禅"一词虽由黄庭坚在元祐三年(1088)首次在诗歌中使用,但真正与诗歌有关的"文字禅"观念的揭橥实际上是由天台宗高僧辩才元净在元祐五年(1090)完成的。元净在此时提出"文字禅"观念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与天台宗自身对经教文字的态度以及其本人的创作实践有关;二是与北宋禅宗"不离文字"的现象有关;三是与当时禅林出现的乱象有关。在辩才元净提出"文字禅"的观念十多年之后,黄龙派诗僧惠洪才提出"文字禅"的口号,并对之进行论证。"文字禅"对宋代诗歌、诗学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辩才元净结合天台宗教门经验以及针对禅宗内部出现的情况,在元祐年间首先提出"文字禅"这一观念,其功绩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深深打上了禅的印记。所以,尽管以禅喻诗的理论在宋代才开始出现,而禅与诗的联系则在唐代便已发生。此时,禅宗迅速发展,已渗透于其他各宗派之中,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也愈加为  相似文献   

11.
"以禅喻诗"批评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学意义。通过剖析这种批评方法的批评指向、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可以充分地领略此种批评方法的独特性。"以禅喻诗"开拓出了古代诗学批评的新境界。它打通了禅学与诗学的通道,进而开创出古典诗学转向禅宗诗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13.
宋代佛教文学由于文字禅的提倡,非常注重文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宋代禅僧的偈赞作品存世甚多,依据创作机缘的不同,禅门偈颂可以有多种分类形式。根据禅宗史料的实际情况,宋代禅偈可以概括为开悟、说法、劝世和临终四种类型,因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一个禅僧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在这些重要场合,他们常会以诗偈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此外,题写在个人“写真”上的“自赞”也是宋代禅偈的一种重要题材,这些禅宗偈赞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谶是以谶验为媒介,将诗歌作品与诗人命运相结合以达到互相印证之目的的一种诗歌阐释方法。宋人笔记诗话中大量记述诗谶,并从诗谶阐释诗意的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这与宋人共同的思想意识、诗学观念紧密相关。首先,是宋代史学观念深化的结果;其次,是儒家“天命”思想与传统诗学“以意逆志”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三,是宋人以气象论诗论人之风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宋人论诗“借禅以为喻”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皎然《杼山集》中有大量“游戏”诗作,其审美特征包括:轻松的创作心态;诗体和题材的多样化:谐趣和禅悦。皎然以“游戏”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与诗歌“祛严肃化”传统、中唐社会和诗风转型以及禅宗,特别是嬉禅思想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游戏”为诗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诗艺,更突破了诗歌作为抒情写志的严肃文体的藩篱,彰显了活泼的生命跃动和达于禅脱后的通达无碍境界,对中唐及宋代“游戏”诗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一、“第一义”之悟与“造物之悟”在引禅喻诗过程中,沧浪谈到禅与诗的共同点,禅、诗与书、理的相异处,报出了“第一义”之语与“透彻之语”.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是构建“妙语”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沧派认为禅与诗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引禅翁诗可以“说得诗透彻”。学诗和参样一样,首先在于把握其“真谛”。参禅在于把握“第一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学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是老庄的大路;其终结与原点(本性/自性),是孔孟的原型。中国佛学(禅宗)是中国儒道哲学的新产品。隋唐之后,禅性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一根特有的敏锐“神经”,既充满音响节奏,亦充满诗的色彩和光辉。“参禅”成为贤者圣人萌发智慧的契机。王维以禅入诗,拓开了“禅”与“诗”之间的通途,把禅性智慧与诗性智慧支接地融合起来,成为中国诗学的奇观。  相似文献   

20.
从“诗禅合一”的角度看王维深受佛家禅宗思想的浸濡,使其山水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虚中蕴实、象中寓理”,巧妙的传写了禅意与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