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祝”是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流传时间久远,其中“化蝶”的结局更是让人们称颂,通过对“梁祝”故事的产生及其结尾进行分析,探讨梁祝“化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庄周梦蝶     
佚名 《高中生》2009,(21):35-36
"化蝶"一词最早出现在新蔡县人干宝的《搜神记》中,之后便有了下面的庄周梦蝶和梁祝化蝶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音乐·联想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 仿佛就在一瞬间,五千年的光阴就这样随白云一道飘散,随溪水一道流逝。走得是那样的彻底,以致人们一转身便看不到昨天的痕迹。唯有那一曲曲哀怨优美,纯净成缕缕思乡的曲子还能勾起人们对远古的遥望,对世事的慨叹,对未来的憧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这是情感的语言,它能够表达人类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人的感受最细腻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一曲《故乡的云》唤醒了多少中国心,一首《梁祝》化蝶成美丽的传奇,"四面楚歌"成就了大汉的基业,凄美了"人杰"、"鬼雄"的壮烈。孔子重乐,课标讲美,音乐的美丽与价值总让人感动与牵情。  相似文献   

5.
正一曲《故乡的云》唤醒了多少中国心,一首《梁祝》化蝶成美丽的传奇,"四面楚歌"成就了大汉的基业,凄美了"人杰"、"鬼雄"的壮烈。孔子重乐,课标讲美,音乐的美丽与价值总让人感动与牵情。  相似文献   

6.
封丘县东北留光乡青堆村的青陵台是东晋干宝(?-336)《搜神记》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韩凭妻墓犹存。韩凭夫妇为爱而殉情,最后双双化为蝴蝶,这应该是我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源头,只是后人将其化蝶用浪漫主义手法移接到了梁祝故事中。  相似文献   

7.
白族《读书歌》虽然渊源于汉族的梁祝传说,但在人物、情节以及环境、习俗的描绘等层面均表现出与汉族梁祝传说的明显不同。《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差异是白族民众依据自身的生活语境、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对汉族梁祝传说进行加工的结果。《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关联和相异既形象地展现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主体对异质文化的选择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李静 《江西教育》2003,(23):20-20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以下三个步骤。一、导之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1.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比如我在讲《琴弦上的“梁祝”悲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一上课就播放全曲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听完一遍,学生就渐入意境。接着放第二遍时,我按照“梁祝相爱———英台抗婚———投坟化蝶”的情节…  相似文献   

9.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0.
梁山伯是一个历史人物,1600多年前在鄞州有一坟、一庙。900多年前的《义忠王庙记》记述了梁山伯生卒年月,籍贯,在县(今鄞州)当县令年代,政绩。并第一次将历史和传说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有了梁祝传说。梁祝传说发源于鄞州(古县),是人民的清官情结演绎成爱情经典;从鄞州传播全国,开始是歌谣,后来是戏曲,现代是影视、音乐、舞蹈,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汉族版本梁祝故事的化蝶结局,壮版梁祝是先化蝶化石再化树。这一结局由汉族版本的"化蝶"意象进行"地方性隐喻"而来;而壮族版本梁祝故事结局内部"化蝶"——"化石"——"化树"意象的转化递进则是靠"地方性转喻"完成。壮版梁祝故事结局所蕴含的"地方性"经验,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浙江宁波鄞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故事,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传说历史悠久,流传中外。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特别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在1954年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招待外宾放映后,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更加轰动世界。之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再次轰动世界。 《梁祝》传说,大约形成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的东晋时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可考证的,最早的是1400多年前的  相似文献   

13.
蝴蝶     
汉语绝妙的象形构造使事物骤显神奇。蝴蝶之类词汇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关于梁祝双双化蝶的描述忧伤得令人流泪。这种想象与蒲松龄笔下的狐狸有异曲同工之妙。苏童在小说《蝴蝶与棋》中写过一个由蝴蝶  相似文献   

14.
蝴蝶产业     
对于中国人来讲,蝴蝶恐怕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昆虫了。自古以来,蝴蝶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咏诗作画的对象。被当作爱情的象征,梁祝化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种美丽的凤蝶(多型凤蝶)就被人们认为是梁祝所化。而实际上,普通人们所能看到的身边的蝴蝶,只不过十几种罢了,自然界的蝴蝶的种数,仅中国而言,就有1300多种,而全世界的蝴蝶的种数,是14000多种。这其中,比梁祝所化之蝶美丽得多的蝶类,是数也数不清的;一个非专业工作者要想一睹她们的芳容,只有到蝴蝶博物馆去了。蝴蝶博物馆是蝴蝶产业的一种形式。 世界蝴蝶产…  相似文献   

15.
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主题,是从越剧名小生尹桂芳那句荡气回肠的“妹妹呀”化出来的。何占豪长期在越剧团里当小提琴手,仅为《梁祝》一部戏就伴奏过一百多场,对越副小姐妹的唱腔有深入研究。他认为,范瑞娟朴实淳厚,柔情不足;徐玉兰高亢激越而偏硬;而尹桂芳能表达内心深处的东西,将  相似文献   

16.
琴弦悲歌话《梁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称得上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人们总喜欢把其说成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的成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文化底蕴和成就模式,在价值评判中不可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音乐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它和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一样,都是世界灿烂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同样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曲梁祝一段往事,在欣赏陈钢和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民间的真挚情感,更多的体会则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协调演奏,锣鼓的相互配合使得梁祝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相守化蝶的情节一一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爱情主题不断的在乐曲中深入人心,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感情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深感同情。  相似文献   

18.
一看到《飞翔或者冰清化蝶》这个题目,自然会联想到庄周梦蝶哲思的体验与感悟,联想到梁祝化蝶爱情的浪漫与至死不渝,联想到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欢乐与美好,联想到欧阳修“蝶飞芳草花飞路,把酒已嗟春色暮”的惆怅与忧伤。“蝴蝶情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美学角度增强着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丰富的蝴蝶意象在文人笔下,构成了色彩斑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无主题诉说     
爱情这东西很难说,可能是一瞬间一刹那,也可能是一生是永远。但,没有谁能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所以“永远”“一生”只不过是装饰誓言的点缀,也许爱情就是一瞬间,也许它根本不存在。在诗人笔下它很虚幻,在散文家笔下,它很凄楚,在小说家笔下,它又很完美。然而在现实中,它只是个代名词。爱情,哼!只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只不过是个动人的故事,梁祝早已化蝶而去,离我  相似文献   

20.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流传的梁祝传说《三蝶奇缘》,是对梁祝传说的继承与发展,其在细节上的变异反映了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三蝶奇缘》在当地形成的时间最早应在清朝雍正年间,主要是通过苗人的迁徙和苗汉之间的战争和通商而传入的,其内容突出了苗人开放的民族性格、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