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质量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在国民经济保持7.8%速度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减轻了内需的压力,政府继续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消费品供应充足,消费物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青海科技》2011,(6):1-1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的观点,指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4.
扩大内需, 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从一个侧面对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财政政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连续几年采取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取得了成效。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有效增加了国内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巨大成绩是举世公认的。这是我国主动、自觉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一次成功尝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最大弊端在于妨碍市场化改革进程,淡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扩大经济职能和活动范围的冲动和需求.另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变化.通过对中兴通讯的实证分析,比较指数平滑与线性回归两种方法对数据拟合的效果,证实金融加速器的影响.再引入虚拟变量观察利率的一次变化对企业投资的冲击,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也意味着近期央行的大幅降息,将有力推动企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温侯爱 《科技风》2013,(12):238
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政策的工具在稳定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选择某种财政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相关经济变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外部条件相对有效性也不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两大政策有效协调配合,发挥对经济的积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 998年以来 ,为治理经济紧缩 ,保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增长速度 ,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即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从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拉动了经济较快增长 ,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1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经济形势看 ,经济增长的难度仍很大 ,一是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主要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以及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 ,为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境外贸易带来现实的影响 ,这在客观上会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的难度。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甚至不能说是主要方面 ,因为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扩大内需政策的诱导下 ,我国经济已经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内部需求的扩大。二是国内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如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等。还没有很好解决 ,启动投资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等等 ,严重制约着国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稳步扩大。显然 ,保持今年7%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9.
我国财政赤字率由1997年的0.07%快速上升到2002年的3%,达到国际惯例的警戒线。积极财政政策简明仿真模型是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如实地仿真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2003年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模型仿真预测200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8.4%。2004—2005年,为保证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7%,我国是否仍需继续积极财政政策,或者使其淡出,或者使其加强,首先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景:如世界经济年增长3%左右,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仍需继续;如世界经济年增长2%左右,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加强。分析近四分之一世纪世界经济的走向,可以以70%的概率断定,2004—2005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仍需继续。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情况下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淡出 ?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近期不能淡出 ,其政策取向又如何定位 ?本文就如何让财政政策更积极 ,如何进一步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 ,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积极财政政策不等于集中财政和直接投资支出(一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的争论目前 ,学术界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争论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 ,主张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 ,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逐步淡出。我们以为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之争 ,关键的问题是对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较弱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之间谁…  相似文献   

11.
王远鸿  李迎春 《预测》1998,17(5):7-12
1紧缩政策与通货紧缩紧缩政策是指在经济过热时国家采取的降低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以防止通货膨胀加剧的政策措施。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往往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减少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压缩...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仍然而临不少压力.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将继续曼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将继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复杂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市场经济的活动离不开货币媒介,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金融服务和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金融宏观调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加强金融的宏观凋控职能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于段的转变,转变其运行机制,确立符合客观经济需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建立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建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未来要在现有经济强劲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国.除扩大内需、激活市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外,必须由单纯重视资本积累向高度重视知识和技术积累转变。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相对显著,对GDP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积极财政政策对净出口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相对显著,对GDP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积极财政政策对净出口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徐宏源 《预测》2001,20(1):1-4
1  2 0 0 1年中国经济的初步展望2 0 0 1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既面临着机遇也有着严峻的挑战。从有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中国政府通过持续 3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积累了一套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 ,对通货紧缩的危害上下都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 ,中央政府最近宣布在 2 0 0 1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对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无疑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如不出意外 ,中国将于 2 0 0 1年初加入 WTO。无论是从促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来看 ,加入 WTO都将利大于弊 ,尤其是促进行政管理体…  相似文献   

17.
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决定以稳健的财政政策替代之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本文简要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以稳健的财政政策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由于国际经济增长减缓,我国对外贸易增幅下降,在外需增长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继续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措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消费品零售增幅基本与上年持平,消费品供应充足,消费物价指数略有微升,人民生活稳中有升,消费结构继续向质量型转化。  相似文献   

19.
储蓄是投资资金的来源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定时期内实际投资发生额 ,取决于储蓄存款数量和储蓄投资转化率 ,而目前的现状是 :一方面储蓄存款数量增长较快 ,大量的居民持币观望 ,甚至从某些经济领域退出进入银行 ;另一方面是民间投资启而不动 ,存在着投资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尽管我国这几年总的投资增长较快 ,但绝大部分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成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淡出 ,民间投资要同时跟进 ,大量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与低迷的民间投资态势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使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经济得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所带来的诸如强化行政干预、提供“寻租”空间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尽快启动民间投资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适时退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