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辨”,之释,《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其所定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问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词条注释中有“思考辨析”之义项。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析,以分析推理判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敲评判,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墨子约生活在战国初期,与孔子再传弟子同时,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今传《墨子》一书,文辞古奥,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闲诂》,集合诸家成果,但讹误仍多。如《墨子·法仪》云:"此不若百工辩也。"孙氏引毕沅说:"辩,治也。"今按:《管子·五辅》云:"任官辩事。"尹注:"辩,明也。"又如《墨子·尚贤中》云:"曰若处官者。"孙氏改为:"曰处若官者。"其实"处官"是古语,如言"居官",不烦改。  相似文献   

3.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阮刻本《周礼注疏》为底本,以文渊阁本《周礼注疏》为对校本,对《周礼注疏·夏官》部分逐字校勘,发现文渊阁本有许多可订补阮刻本之讹误者。现摘出八条,列举如下,以见文渊阁本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5.
今本《楚辞·九歌》《九辩》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尤其是小学类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辩》文本的进一步校理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7.
杜子春是东汉继刘歆之后又一个经学大家,在《周礼》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著作虽已散佚不传,但通过郑玄注《周礼》所引的187条"杜子春云"可以看出,他已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范式,并有专门的著作问世,主要体现在他对《周礼》的校勘、训诂及对其他经师观点的处理方面。他的这一套范式严谨规范,不仅推动了《周礼》学研究的发展,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70.【求牛】祭祀以前选牛以备礼,称求牛。《周礼·地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之。"注引郑司农(众)云:"求牛,祷於鬼神求福之牛也。"郑玄谓: "求,终也,终事之牛。"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按:混言之,"享牛"、"求牛"均指古代祭祀所用之牛;析言之,"享牛"、"求牛"当有所区别。郑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10.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11.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12.
一、"六书"的含义及其实质 "六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只有"六书"这样一个笼统的名称却无具体称谓,关于"六书"的具体称谓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解释"六书"的有三家: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湖南溆浦一中英语教师陈抡先生著有《诗经新解》,自谓此书还《诗经》以本来面目而别有新解。其实著者窜改诗经原文,注释又穿凿附会,使原作面目全非。例如《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一章,清马瑞辰《毛诗通释注》云:振振信厚也。注释明确,无烦争议,但陈先生独出心裁,却云:振振公子原文为大人公子。  相似文献   

14.
《那》诗乃三代礼制重叠:既为《商颂》,自然为殷礼;周太师重加编次,以及毛传之阐释,乃以周礼改造殷礼;郑玄则不仅将周礼之改造贯彻得更为彻底,更进而以本朝的秦汉之制再次改造《商颂》之周礼阐释。毛传以《那》为汤祀先祖,于是合血脉与功业为一。郑笺以《那》为太甲祀汤,则是取秦汉极庙之制改释,崇功业而废血脉,将"更礼以教"作为原则贯彻到底,于是秦汉制度便成为先圣所行、孔子所传的神圣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高六册《荆轲刺秦王》) 其中“戮没”,课本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将“没”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对于没收罪犯家属《或财产》入官义,先秦典籍一般用“入”。如《周礼·秋官·司历》:“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汉以后用“没入”、“没官”。如上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橐人之官也。……玄谓奴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古,占不悉,戌边一岁。没入纸纸(纟昏)线。”《汉书·刑法志》:“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北史康传》:  相似文献   

16.
"濡轨"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車丸)(轨),雉鸣求其牡。"毛传:"濡,渍也。由辀以上为孰。"郑笺:"渡深水者必濡其(車丸)。"(《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303页)诸家训诂对"轨"的注释分歧大,附会多,主要有唐人和清人两派观点。唐人疑"轨"为"軓",以为"轨"、"軓"相乱。陆德明《经典释文》:"(車丸),旧龟美反,谓车轊头也。依传意,宜音犯。案《说文》云:‘轨,车辙也。从车,九声。龟美反。"(車丸),车轼前也。从  相似文献   

17.
我们研读古代诗文时,经常会遇到语句、典故和历史资料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就必须学会正确地使用工具书。怎样正确地查检工具书?现列举数端,略述于后。校勘查法古代诗文往往在文字上有难解之处,这可能存在着传抄之误,必须查找有关原文来校勘。如《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的序云:“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亲幸。”序中“于”字难以解通。我们试以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一书来  相似文献   

18.
《国语》为治先秦史之必备书,其中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尤详。其注今唯存《韦昭解》,向为学者所重;其版本宋代已有“明道本”“公序本”之别。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新校点本(下简称“今本”),以明道本为底本,参校公序本,兼收清代部分成果,择善而从,颇便读者。余读今本《国语》每有疑难,或求版本对勘,或笺识之而求诸他书与通人。积年,颇有焉。兹录《国语》校读记之稍可观者,以就正方家云。  相似文献   

19.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的先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历来都很珍视这个宝贵的经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注里记有当时经学家董遇的一个故事: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不收弟子,认为要了解一部书,用不着请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