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教学“抹”字谈语感训练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班于斌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力。在教学《鸬鹚》一文时...  相似文献   

2.
正语感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形成的一种敏锐的感受、理解、领悟和把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意识,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以及鉴赏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展了,但他们对文章依然缺少理解。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本文提出应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语感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4.
<正>语感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把握能力,它反映着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一个人要是没有良好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会感到特别困难,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大量感受优秀语言文字,与训练同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具体做法如下:一、朗读中训练,展现语感古人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  相似文献   

5.
语指就是口头语,而文属于书面语,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语文。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教学,就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怎么去理解和运用课文中语言文字并且掌握使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如今新课改的大浪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永峰 《成才之路》2014,(30):I0008-I0008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理解"就是能够穿透课文语言的外在躯壳,领悟其内涵;"运用"就是借助语言文字符号选用正确合适的方式表情达意。这就需要阅读教学应从"悟文"向"善表"突围。在阅读教学中"悟文"与"善表"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在"悟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让学生获得"善表"的提升,从而成才呢?下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语言,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增长学生语言知识,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许多语文课文有着独特的语言结构和章法,它们都是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范本。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抓住文本感情线索展开比较朗读,充分挖掘文本魅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何谓语感?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那么,怎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和积累呢?  相似文献   

10.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做一番咀嚼体味,能够在平淡质朴处挖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下面仅就教学鲁迅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反复推敲,并理解其中的真知灼见来谈谈个人做法:一.品味字句见真情如教鲁迅先生的《范进中举》一文,我对范进发疯时的话语的"噫!好了!我中了!"这三句话,引导学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力。而现在仍有较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分析”多于“感受”的弊端,注重的是思想内容上的“为什么”,追求的是“挖掘要深”、“分析要透”。一首四句的《就义诗》必定要着力分析“为什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相似文献   

13.
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通过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以咀嚼的"硬骨头","啃不动",但又不得不去"嚼碎"了"品味"它。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现状,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兴趣,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准确有效地积累运用的前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全面地理解小学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内涵,提高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言"轻"文"现象,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言"与"文"的平衡。就语言文字的疏通方面建议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在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的基础上以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中去,充分发掘文本的文学元素和文化元素,探寻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王瑾 《文教资料》2010,(27):48-49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和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语感在朗读中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受深度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朗读教学就要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培养学生获取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晕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陶冶举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标理念就是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更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自然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生活的语言呈现,是生活的文字定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生活;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记录、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租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租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指出:  相似文献   

20.
林清兰 《学子》2015,(1):22-22
【正】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