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海龙 《神州学人》2001,(5):46-46
今春电影没有大片,倒是有几部片子还耐看。其中,一部名为《抛弃情缘》(cast Away)的影片久映不衰,细琢磨起来,故事和情节都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其卖点在于编导者杂揉了人生七味,捉摸了观众的下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貌视悲壮地把大家调侃了一回,“后现代”了一回。  相似文献   

2.
“我来讲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眼镜叔叔说。“是《西游记》吧?”孩子们说。“不,不是那个《西游记》中的故事,”眼镜叔叔说,“里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更没有白龙马。这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他一个人去到印度,取了真经。”  相似文献   

3.
各位爱儿童、爱阅读的佳宾: 大家好! 在台湾,很多人称我花婆婆。因为我曾经翻译了一本图画书《花婆婆》。故事的内容是: 有一个小女孩,跟爷爷住在海边。爷爷常常讲一些远方发生的故事给她听。小女孩对爷爷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  相似文献   

4.
两项新鲜有趣的评奖,请你参加!“良师”?“益友”?这是说谁呢?说你呀!只要你关心《故事作文》月刊,经常给《故事作文》月刊找毛病、提意见,你就是编辑大朋友的“良师”和“益友”。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当一回“良师”或“益友”?专挑毛病,多提意见,就有可能获奖。挺容易,也挺来劲!《故事作文》月刊特设“良师奖”和“益友奖”,期期开奖,期期颁赠奖品,欢迎你参加!“良师奖”(每期一至两名):把你读本期《故事作文》时发现的错别字,写信通知我们。最早最准确地指正错别字的朋友,将获得“良师奖”,编辑大朋友在《故事作文…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虽在一些小说里写到了“酒”,但没有一篇像《孔乙己》一样,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的铺演、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叙说紧紧地同“酒”关联起来。可以说,整个小说是浸渍在“酒”中的。 一、酝酿在酒中的生存环境 一般说来,故事的发生往往  相似文献   

6.
对于童话来说,拟人化是它的第一要素。可以这样说,没有拟人化,也就没有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万物有灵,人可以与动物交流,动物可以和植物交流,甚至可以与非生物如石头、桌子、椅子等等交流。在童话里,动物、植物、房子、车子乃至山川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它们像人一样思想,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善恶美丑--这是构成童话故事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一篇故事里没有这些“非人”的形象,那就算不上是童话。所以说,没有拟人化,就没有童话。当然,“夸张”也是童话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夸张”,其实说是“变形”更准确,比如《格林童话》有一篇《傻小子学害怕》,写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傻小子”。还有一些故事里写一些类似于超人的“非正常人”,这些都属于夸张或者说变形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作为一个小说文本,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井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述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征;同时,“吃人”话语也在狂人的不断重复中变“幻”成真.从而引发了堂·吉河德式的反抗斗志。和堂·吉河德面对风车、酒桶时的勇猛一样.狂人也立志要劝转那些他随想中要吃人的人.其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同时也是令人深思的。虽其…  相似文献   

8.
黎彦余 《广西教育》2005,(1C):32-3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讲的是关于三个国家的故事,是历史纪录的艺术改写。中国老话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或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往往越是否定,越容易吸引人的好奇心:到底为什么不要读呢?  相似文献   

9.
孔子生前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影响巨大。可是学生不足“粉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德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已用。”说明政坛没有知己。有一回子贡问他,为什么人家都不了解您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可见孔予自己承认没有“粉丝”,而且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拔萝卜》是幼儿园教材《语言》中的小班故事。蕴含在优美语言中的深刻哲理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儿、小猫儿、小耗子一起拔萝卜,这“老———少———小”组成的优美、和谐的画面,带给人一个温馨、和谐的世界,一个给成...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作为一十小说车.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进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  相似文献   

12.
叶祝颐 《云南教育》2014,(13):43-43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我爱学语文》里有3幅图片: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写字,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读书,一个说:“我爱看故事书”,另一个捧着科普书说:“我要上火星玩儿”;第三幅图画的是两个学生在交流识字,一个说:“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样,真有趣!”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爱背诵故事。”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一系列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代贴得太近了!''拿到书的教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2002年第11期《老“童生”的辛酸泪》一文讲了两个读书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唐代刘虚白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到老仍是一名生员;后来他年轻时的同窗好友裴坦做了主考官,刘虚白写了一首很感伤的诗送给主考官,打动了主考大人而被录  相似文献   

14.
应该听谁的     
读了《骑驴》短文,你觉得老爷爷应该听谁的?要是你遇到这种事,会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想法一样的同学自由组合,按自己想的演一演。[说写话题]0[思路提示]这次说写训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读《骑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问题故事”,实际上也是一个智力竞赛题。这道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它是用一种假设的情境启发读者思考,也是在考查同学的智力水平。在这则故事中,老爷爷和孙子“骑驴”的方式有四种:1、两人一同骑2、孙子一人骑3、爷爷一人骑4、两人都不骑每一种骑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你究竟主张什么,都可以说一…  相似文献   

15.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演化到今天,历经千辛万苦,抛弃了应该抛弃的一切,但惟一没有抛弃人类的爱心,爱心是人类演化的永恒的主题。“人之初,性本善。”善者,仁爱之心也。我们不敢想像没有爱心的人会多么的冷酷;没有爱心的家庭会多么的悲惨;没有爱心的集体怎么能发展强盛;没有爱心的君王怎么能得民心。  相似文献   

19.
“一样的话儿百样说”,同样一个意思的话,经过一番美化装饰之后,让人听起来舒服,有时可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阿凡提的故事》里讲了这么个故事:晚上国王作了一个梦,梦见牙齿全没有了。第二天早上,国王召集群臣询问吉凶,一个大臣回答:“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国王听后大怒,命人把该大臣拉出去杀头。国王接下来同阿凡提。阿凡  相似文献   

20.
称谓词中以“老”字作词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老王、老师、老师傅、老大、老总等。“老”一般是对上了年纪的人的敬称。然而也有错位现象。某友年纪未及“不惑”,工作调动到一新单位,同事皆称其“老徐”;而学校一同姓工友虽年过半百,十几年来一直被人称为“小徐”,外人乍一听无不莫名其妙。其实这种在姓氏前冠以“老”字的称呼,往往并不表示年纪,而仅是一种敬称。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称也。”如郭沫若《北伐途次》:“南军的官长,你老不要着急,队伍是一定进了城的。”柳青也在《创业史》中对这种现象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