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报道要求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伴侣。人们在形成报道设想、确定力量投向、选择突破重点、实施报道行为、协调报道流程时,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报道要求作为考虑基点之一。因而,报道要求对新闻报道运行的影响不言而喻。一般而言,诸多报道要求中有些更为刚性一些,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影响也比较强烈。这不仅是指这些报道要求约束力更大一些,而更是指这些报道要求本身就是一种方向性指引,一种启迪性要求。它们标识着报道资源应该投向哪里,提示着人们应当思考什么问题,它引导着人们应当着力于发现什么东西。因此,明确并深入研究刚性报道要求,对搞好新闻报道、增强报道影响力,就是关键的一着。当前,值得高度关注的刚性报道要求中有一些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应当成为人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超 《新闻前哨》2013,(6):85-86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其中,提出了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即"改进新闻报道,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等"。随后,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开始进行改进与创新,比如,中央电视台减少中央领导活动的新闻,许多头条新闻采用对基层的报道;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的改进力度也不小——一场"改进新闻报道"的春潮正在全国涌动。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它,人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色彩的社会。因此,批评报道也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不少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断推出严厉公正、  相似文献   

4.
带着感情写新闻,这是许多老新闻工作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新闻工作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要诀。有些新闻报道是一定要讲究“客观”的,不允许记在报道中流露出过多的观点和感情倾向,但也有一些新闻报道,记如果带着感情进行报道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通讯、特写类的体裁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省委、省政府日前对减少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作出具体规定,以切实加强党风建设,改进新闻报道。 对于改进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省委、省政府曾作过一些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报纸、广播、电视中,这一类报道过多的现象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6.
王健 《新闻通讯》2008,(3):31-32
“新闻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这种发展和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与谋划,新闻报道策划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一种意识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进入信息时代后,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对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报道方式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将会成为最为重要的一种报道形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一经确立,就成了新闻报道的主旋律。经济体制的转轨,记者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建立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转变观念。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是记者的思想观念要来一个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是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记者的思想观念中,“左”的和旧的东西不少。以前我们搞经济报道都是以生产环节为中心,路子狭窄,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我们对经济报道作了一些改进,但从总体上讲,还是从领导角度、生产角度、工作角度报道得多,  相似文献   

9.
王健 《传媒观察》2008,(3):31-32
“新闻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这种发展和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与谋划,新闻报道策划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一种意识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的新倾向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平民化理念和受众取向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变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泛化和软化,二是新闻报道在追求刺激性和煽情性上有抬头之势。先来看新闻报道的泛化。什么是新闻?尽管定义有上百条,但习惯认为,在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价值要素中,被报道的事实起码应具备其中之一,否则不能成为新闻。但是我们看到,随着媒介推出“实用新闻”、“生活新闻”之类的版面和节目,新闻概念的外延在扩大。一些关于如何购物、到哪里旅游的消费信息成为新闻,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新闻聚焦的对象。这种报道是如此盛行,以至于人们得到一种…  相似文献   

11.
陈才源 《东南传播》2012,(1):152-153
环境新闻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该领域有时容易出现一些新闻报道内容模式化、报道片面性、忽视长期效应等现象,使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环境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无处不有。阅读报纸,既是人们了解信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人们陶冶性情、愉悦情感的一种精神享受。即使是单一的新闻报道,人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美的需求融入阅读之中。新闻报道的策划同样有一个对美的内含的要求,节奏美即是其中之一。   “节奏”本是音乐专用术语,它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这一概念于我们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想强调说明我们在重大策划报道中应当注意把握报道过程中的启承转合、强弱有序,使整个报道段落清晰、层次分明,各段转接之处踏…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毫无疑问,新闻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在报道大量成就、经验,发挥重要的鼓励、激励和示范等教育作用的同时,积极地、正确地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帮助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批评性报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公开性,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帮助人们改进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14.
谈会议报道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改进会议报道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积极探索会议新闻的报道规律,对提高新闻工作的舆论引导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一、转变视点,努力贴近群众“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是中央对改进会议报道的又一要求。长期以来,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始终不断,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然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是紧盯着到会领导。有的…  相似文献   

15.
注意正面报道引起的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行宽 《新闻前哨》2003,(10):32-32
在大量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占据着主要位置。这里要谈的,并非正面报道给予人们的正确引导、激励、鼓舞作用,而是某些正面报道中表现出的不良因素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从正面报道中得出一些不好的、甚至是一些相反的结论,因而影响了正面报道的可信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工作性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办好党报绕不开的课题.如何改进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做到新闻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近年来,《抚州日报》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工作性报道中注意抓特色、抓亮点、抓典型、抓变化,减少"工作味",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省委、省政府日前对减少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作出具体规定,以切实加强党风建设,改进新闻报道。 对于改进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省委、省政府曾作过一些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报纸、广播、电视中,这一类报道过多的现象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多宣传群众,多宣传基层,不仅是搞好新闻舆论引导的要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访谈是一种常见的报道形式,而在时政报道中,对访谈对象的选择是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呼应的,与其说是对其个人的采访,不如更明确地说是对身在其位的主政者的工作、职责、岗位发展愿景等的新闻报道。职务访谈通过主政者自己的语言叙述,让机械冷硬、条文化的政策有了更人性的表达,形式更加新颖,内容也更加丰富。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善用职务访谈,既是对时政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也是让新闻报道内容更贴近群众、更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一些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枯燥、形式僵化、读者认同率不高的尴尬现状,从如何改进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部门政务工作报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交通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报道时体现人文关怀.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新闻报道求真求实的具体要求。交通新闻报道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因为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天一出门就参与到道路交通中。人们对交通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人性化的交通设施的需求在提高,同样面对交通事故.对交通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有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