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高适、岑参被称为杰出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边境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思妇不幸的境遇,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思想。在艺术风格上,高适、岑参都有雄浑、豪放、慷慨悲壮、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又各具特色。高适的边塞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诗清新秀美,语言爽朗质朴,有雄健之气,多慷慨悲壮之音,章法多变,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朴素,用词精确、贴切。奇景、奇情、奇彩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是盛唐同时而齐名的诗人.杜甫即曾将二人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有"高常侍体"和"岑嘉州体",后人将其合称为"高岑体"."高岑体"以边塞诗为主要载体,其共同风格是"悲壮",其中高适诗悲中有壮,以悲为主;岑参诗壮中有悲,以壮为主.他们的诗,代表着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司金亮 《成才之路》2013,(17):41-41
有关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研究方面的文章相当多,但真正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高岑"合称背后的审美原因的文章并不多。本文着重从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给人们留下的审美感觉即"艺术完美体"的艺术感受,并非从人们习惯性的想当然出发,挖掘"高岑"合称的真正原因。一、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看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相承  相似文献   

4.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初唐,经历了以虞世南为代表的“萌芽期”、以“四杰”为代表的“成长期”、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壮大期”三个阶段,到了高适、岑参时进入“成熟期”。初唐边塞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人们一提到高适,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边塞诗,并常常将他与岑参并列。实际上高适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为他是沧州渤海人,历史上属于燕赵地区,他的诗歌相应也表现出燕赵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马婧 《黑河教育》2014,(5):40-40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至盛唐达到顶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表达,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9.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齐名的边塞诗大家,高﹑岑边塞诗有其共同之处,都展现了盛唐气象、主题基本相同和都侧重叙事,但二者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小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主流风尚;反映了高﹑岑各自仕宦经历和创作心态的不同对诗作的影响等。高﹑岑二人边塞诗,分别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单就艺术成就而言,岑参似乎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杨继权 《教师》2010,(10):123-124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古代边塞诗,以征战戌边,描写战事者为多。元代边塞诗则不同,其时的诗人们没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他们更多的是在感受塞外奇丽的自然风光。  相似文献   

13.
陆游的诗歌受到盛唐诗人岑参的很大影响.入幕边塞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新契机:相似的入幕经历,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条件;陆游对岑参的接受具体表现在其入幕后的边塞军旅诗歌创作上;向往岑参遇合于盛世、贤主,有机会建立军功,是陆游在入幕后接受岑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唐的边塞诗自有其独特成就与审美价值,以“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为例,其诗作中虽多应酬之作而失之于“浮”,但其边塞诗却能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由此亦足证中唐的边塞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3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记录了汉代在居延的屯戍情况,弥补了史书的缺载,显现出居延塞在汉代西北防务中的重要地位。现结合居延汉简、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并非“烽烟”,亦非炊烟,而是大漠中自然之“烟”——龙卷风;居延、萧关与燕然等古地名,若是实指,不符王维犒军的行程,所以这些古地名是唐人对边塞的泛称而非实指。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但近年来。“草原歌曲”的文化认同倾向非常明显,“文化自觉”的意识非常强烈。由此显现出的却是潜在的悲剧色彩。却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唐廷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较复杂,有交流、交融,也有对抗、战争;就后者而言,唐廷不再如盛唐强盛,而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些都影响着张籍、王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二人有大量作品涉及民族关系,或反映民族战争(边塞诗),或叙写民族交流与交融,或描绘异族风情;在艺术表现上,二人边塞诗风格凄黯感伤,以写实为主,甚至其它诗歌也多如此。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与其文艺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其学术和创作可谓殊途同归。《围城》是《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中所体现的文艺观在创作领域的反映,为鸟之两翼,可以相互佐证;《围城》体现了其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写作风格;《围城》中的婚姻观与钱钟书对于写景的"若即而离",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