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否具有并且发挥较强的主体意识与作用是关乎文学翻译成败优劣的首要条件。原因如下: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译文与原文永远"相异、增加或减少";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追求"无我",但是都难免"有我",可谓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译者发挥其独有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原作在译语中得以"青春永驻"。一言以蔽之,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当具有并且尽可能地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也是文学翻译走向成功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译者个人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讨论在文学翻译这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中,译者情感介入的作用,并阐述了译者审美情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本质。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入手,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对比评论《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句子的译法进一步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6.
徐晶 《考试周刊》2010,(25):26-27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主观能动地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对语言形式的叛逆是为了达到功能对等,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本文将通过对David Copperfiel两个中译本的浅析,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及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语言认知活动,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可视作翻译主体,三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彰显翻译的主体间性。正确处理主体间性是翻译活动成功的一大表征,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往往起到翻译桥梁作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互动关系有两种方式,即移情与对话。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的互动关系分别为赋予读者主体地位与相信读者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4.
Clive Scott教授将翻译概念引入诗学研究,以其具有开拓性和实验性的研究成果在英、法文学及文学翻译领域引起相当关注。其翻译思想集中体现在Translating the Perception of Text—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henomenology和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Rediscovery of Reading两部著作中。他将文学阅读视为一种语内翻译行为,认为翻译是译者向自身和其它读者展开自我的过程,译者需要寻求新的语言资源真实地反映其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身体反映。Scott在翻译实践中积极尝试,创造出一套多模态符号用于翻译自己的阅读意识。本次访谈主要围绕Scott译论中引发关注的一些问题展开谈话,比如译文的文学性问题、翻译中的主体间性问题、阅读意识的符号转换问题等,也谈到他新出版的译论著作及其对AI科技时代文学翻译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杨娴 《文教资料》2011,(30):34-35
文章结合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从译者的认知过程、心理状态、语言创造能力和精神力量四个方面谈谈译者的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从而对文学翻译有更深刻的了解,加强译者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奉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影响着汉英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重心由外国译者转变为中国译者。全球化既给中国译者进行汉英文学翻译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汉英文学翻译面临挑战,由中国译者进行汉英文学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愈来愈得到彰显。全球化促成了汉英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为汉英文学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介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译介主体的知识结构、审美倾向和言语风格,导致了王佐良和刘炳善两位译者对英国散文家兰姆作品的不同评价,也使他们在翻译兰姆散文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科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双重主体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是翻译实践的主体,是译者,另一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译论中,无译者主体性可言,也就无学生的主体性可言;在后结构主义译论条件下,译者获得了主体性,学生也相应地拥有了主体性。学生是翻译教学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造性与问题意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