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用西方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话说,就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现如今,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已被国内新闻传媒广泛采用,同时更受到广大中国新闻受众的普遍欢迎。从美学的角度看,深度报道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关注与垂爱,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的美学特征。 一、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注意变革思维方式,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 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深度报道是一种重大新闻事件或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问题的报道形式。它要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与剖析。因此,写深度报道,就要从传统的微观思维圈子里跳出来,总揽全局,挖掘出新闻事实,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在广阔的背景和时空大跨度中,在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中,突出和深化报道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者,更多的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新闻要刻意出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要在新闻业务上突破“新”字,就要做到新中求“深”,“深”中出新,在这方面,深度报道可以说大…  相似文献   

4.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一向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会议消息的写作也一向是消息写作中的“硬骨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会议报道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占重大比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报道方式的呆板和陈旧令读者和作者同样头疼。我认为,要写出新鲜而又有特色的会议消息,首先应该做到两点,即“钻进去”和“跳出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这一报道形式,给中国新闻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仔细分析探究,这些深度报道成功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注意变革思维方式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 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总揽全局,力求思维的广泛性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从写作思维方式上看,反映性、动态性的报道,多是着眼于微观,都是一事一报。而深度报道,则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地描绘与剖析。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华雪 《中国广播》2011,(4):52-54
深度报道以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巨大的社会反响,不断引发研究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本文论述了宏观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和超前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以期加深对深度报道思维科学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闻文摘     
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 二、解释性深度报道。 三、平面组合式深度报道。 四、主题纵深式深度报道。这叫“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五、回顾性、复回式的深度报道。通过“回头看”来探明现在,显示将来。 六、进行式连续性的深度报道。 七、述评式深度报道。有思辩色彩的深度。 八、探险式深度报道。 九、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 跟踪报道要掌握好三点 《新闻出版报》刊载“采写跟踪报道的ABC”,认为跟踪报道是对一个人物或事件作连续性、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可以把人物或事件的全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层现给读者。文章认为跟踪报道是一种可以大显身手的报道,关键要掌握好三点,首先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第二要注意挖深创新,在采访中要把属于新闻的变化写出来;第三要认真选择题材,决不可“捡到筐里就是菜”,随便抓住一条线索就跟踪报道,要看它有没有跟踪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朝晖 《新闻三昧》2008,(10):48-49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写出好的深度报道要在多维度思考上下功夫,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而逆向的思维和视角往往有助于掘进报道的深度,是做好深度报道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邓涛  魏曦 《新闻三昧》2006,(4):42-43
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其特点是“统摄性的思维(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 相关事实的组合”,它的迅速崛起是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撰文指出:深度报道产生和崛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受众头脑中“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所造成的。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三贴近”原则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选题中要牢牢把握“三贴近“的选题原则,力求探讨主题鲜明的事件、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使报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的效果。一名好的电视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于日寸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的对象,但现在“宏观”“微观”这一对词已被广泛应用,人们研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时都借用它来说明两种把握事物的方式。要认识一个事物,既要有宏观的观照,从整体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又要深入到具体事物之中去体察精微,探求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开拓宏观报道领域是电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想就电视宏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写作原理》一书中作者这样定义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在我国又名之为专题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新闻。航天科技成就报道,因报道内容的稀缺性和科技含量我们往往采取深度报道方式。以"神州"系列发射特别报道为例谈谈广播深度报道类精品节目的制作。  相似文献   

17.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别出心裁地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境界,使新闻有着更加诱人的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论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占焜 《新闻界》2000,(3):15-16
深度报道是时代的产物 ,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又推动时代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在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 ,有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 ,时间不长 ,却崭露出新的风采。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趋于成熟的标志 ,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 ,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一、深度报道的定义和特色我对深度报道下的定义是 :深度报道是运用唯物辩证法 ,进行宏观思维和全面剖析 ,提供广阔、丰富的新闻背景 ,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深入事物本质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个定义首先界定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 ,不是一种独…  相似文献   

19.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新闻报道方式.从应用新闻学视角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内容特征和类型特征,则深度报道的核心在于深入现场、左右延伸、注重细节;立足此时、追溯以往、推测未来;针对此事、分析意义、给人启示.深度报道的采写要强调思维能力的修炼即“悟性”、判断能力的修炼即“慧眼”、写作能力的修炼即“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