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把善待老人、不违背老人意志视为"孝顺".历代王朝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称"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中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讲的都是古人的孝迹,但这里的孝都是物质上的孝.在封建社会往往注重物质的孝.  相似文献   

2.
我们学校有一门校选课,叫做《中国孝文化》。我宿舍有人选了这门课,我跟着去听过一次,课堂的老师在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对朋友说,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部分程度上扭曲了孝的本质。朋友反问我,孝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吴健 《班主任》2011,(8):31-32
在"一校一品"的创建工作中,我校选择"孝文化教育"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五(1)班承担了"亲子共谱‘孝道之歌’"的子课题,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孝文化、宣传孝文化,进而践行孝文化,与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力争形成人人讲  相似文献   

4.
正"父母教会你什么?"请跟我走进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这个主题班会。本次的主题班会一共有四个主题:孝,礼,爱,强。首先,父母教会我们"孝"。听着童话大王郑渊洁讲有关父母对自己的爱及孝敬父母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孝"不一定要给父母最富有的生活,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好好成长,不让父母担心。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睡前帮父母准备好睡衣、  相似文献   

5.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是源远流长的古训,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许人人都能理解“善”与“孝”的关系和意义,但要真正把“孝”落到实际生活中,那就不容易了。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爷爷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在北京市万名孝星评选活动中,有一位备受关注的年纪最小的孝星——他就是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年仅8岁的少先队员张皓洋。作为独生子女的张皓洋,没有一点娇气与任性。他说: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讲孝。学校的‘三礼课'上,老师也给我们讲孝,告诉我们孝要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7.
孝心无价     
毕淑敏 《科技文萃》2004,(10):186-187
听一位研究古文字的教授讲,"孝"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  相似文献   

8.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9.
学校让老师们上一堂课改实验课.笔者和主持人一起做准备.课前,在黑板上写了"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孝道"几个字,并做了装饰. 一、教学过程 主持人:有个笑话说,在一所公寓里,住着美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和中国人.一天,公寓失火了,结果,美国人首先救出了妻子,法国人首先抱出了情人,犹太人首先搬出了自己的保险箱.我们中国人呢?首先背出来的是自己的老娘.是啊,这则笑话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历来把孝敬父母作为首要大事.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孝道即是根本.那么,什么是"孝","孝"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讲一讲.  相似文献   

10.
中原孝文化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源地.从上古时期"禅让"制实施阶段,"孝"就已经是选拔接班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主流的孝文化.汉朝以降,"孝"文化继续发展.纵现"孝"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影响至深至远.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孝"文化对于河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培育"孝"文化,应注重营造适于"孝"德生长的校园文化;要加大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的力度,在思政理论与实践环节突出或渗透"孝"德教育内容;发现和培养大学生身边的"孝"星榜样,充分发挥"孝"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现代高校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孝文化是对子女做出的要求,西方文化并没有对子女规定相应的要求.中国社会提倡敬老爱老;西方是老人独立于子女.悌文化讲的是人与人相处注重的礼仪,注重悌根源还是为了做好“孝”,做好人,西方文化礼仪目的更在于做事.前者根源于孝文化,后者根源于西方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4.
神行太保:金秋到,时节好,月饼飘香口水掉……那啥,我是说,小记者,齐返校,新闻新事早报道——孝,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可这天,我却目睹了如此之"孝"。  相似文献   

15.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家,爸爸的地位最低.他经常被我和妈妈呼来唤去的。不过在关键时刻,爸爸可是个十足的“两面派”.比如那次我偶然孝砸了…···爸爸一边给我递眼色.一边又帮着妈妈批评我。 我知道你是偶然失误。不过,你听我讲个笑话……我家的“两面派”@潘心怡!(333200)$江西婺源县紫阳镇一小六年级 @冯铃  相似文献   

17.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8.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19.
<正>在幼年读过的书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论语》了。想想一个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孩儿,坐在那儿"之乎者也"地读《论语》,我挺佩服自己那时的勇气的。每有疑难问题,我便会拿着书问东问西。大家被我好学的态度感动了,他们很热心地给我解答。有一次,我读到"子夏问孝"这一则,里面有"色难"一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姥爷。姥爷戴上老花镜,笑眯眯地跟我讲:"这个‘色难’的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敬  相似文献   

20.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百行之先".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并逐步分析了孝的社会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