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卫视新闻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尴尬,就是重要性与收视率不成正比之间的尴尬。造成这种局面是卫视新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大力宣传省委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喉舌功能。这一功能的突出在现阶段使得卫视新闻中大量播出会议新闻,并在新闻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点。“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新闻的印象。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新闻中的“会海”,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为严重,更引人注目。而在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充分发挥的今天,这样的卫视新闻在冲击力强的综艺节目、贴近性好的地方新闻面前不占优势,收视率不高也是显而易见。因此改革会议新闻,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是卫视新闻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领导活动的报道一直困扰着新闻传媒,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改进领导活动报道,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已成为各级领导和新闻传媒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综观今年以来的新闻传媒,各级领导以自身的行动积极支持新闻传媒改进领导活动的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数量过多,篇幅过长,空话、大话、套话的新闻明显减少,但是,要从根本上改进报道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改进领导活动的报道,首先要从大力减少会议这个关键问题入手,使各级领导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大力精简各种会议报道,除重要会议外,类似开工、开业典礼、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视的会议新闻怎么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彦 《传媒观察》2004,(5):48-48
“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的印象。会议新闻模式化的结果,就使会议报道成为会议议程 领导人名单 领导人讲话摘要。这样的报道尽管记者写起来省心,审稿者改起来放心,会议的出席者也较为关心,但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就很难产生什么效  相似文献   

5.
李冰 《中国编辑》2008,(1):45-46
尽管过多过滥的会议让编辑记者无可奈何,枯燥的会议新闻又让观众大倒胃口,但我们应该看到,会议仍然是一个丰富的新闻源泉,会议现场往往汇集了行业里的专家学者,蕴涵着一些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如能从会海中挖掘到有价值的选题,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全新的会议新闻同样会“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7.
俞益 《传媒观察》2005,(12):53-5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做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会议的决定,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入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但是,每个会议(笔者指的是确有一定价值的会议)总有那么一个最亮的“新闻点”,把这个“点”及时地捕捉到,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如何潜入"会海"捉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在严肃性、贴近性、针对性、简洁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用辩证的观点正视会议,把会场作为一个待挖掘的新闻源,那么,洋洋"会海",定有鲜活之"鱼"。严肃性。此严肃性不是指会议,而是指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工作作风。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会议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条短小精悍、文字朴实、风格清新而又包涵了重大主题、生动感人的录音新闻。敏锐: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是这篇报道成功的基础。作者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众多的报道题材中,选取了即将卸任的朱镕基总理心里最牵挂什么,这样一个世人瞩目的话题。在这次会议上,即将卸任的国家领导人无疑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对他们任期内的评价,更是“热点”中的“焦点”,而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朱镕基总理心里最牵挂的问题必然影响和预示着新的领导集体的执政方向。记者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观察,体现了高  相似文献   

11.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的呼声已经喊了很多年。抱怨声也一直回响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大家抱怨:尽是些会议报道;办报也头痛:我们有什么办法,哪一个会议不报道也不行。会议报道似乎成了党报的包袱,好像只有各级党政部门搬了“山”,填了“会海”,党报才能讲可读性,才能办好。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新闻中的“会海”,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为严重.更引人注目。当前各类会议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比例。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会议消息占到了电视新闻播出量的1/3以上,居各类消息之首。会议报道中包含了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但也有大量程序性、工作性内容,充斥着大量静态会议画面,观众往往不感兴趣,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3.
靖鸣  刘华 《传媒观察》2003,(5):14-16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要求媒体少报道他自己,要求中央电视台关于他的报道最长不超过5分钟。这让我们看到了会议新闻改革的希望。今年1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同有关新闻单位负责入座谈时提出,领导人一般活动报道只发标题新闻,《福建日报》的会议新闻改革从上头做起,从而使该报的会议报道走向科学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会议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很多记者参加同一个会议,有的只按“规定动作”简单地发个会议消息,有的却善于搞“自选动作”,从中抓出吸人眼球、引起反响的精品佳作。可见,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并不全是会议本身惹的祸。本文以获奖会议新闻作品为例,研究探索从“会海”里抓“活鱼”之技巧。  相似文献   

15.
石坚 《新闻知识》2006,(4):73-75
改革会议新闻的攻坚战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对规范会议报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会议新闻写作的改革起色并不大。从中央媒体到省市媒体的会议报道写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并无太大的变化,依然是篇幅过长、内容空泛、形式陈旧、官腔十足、千篇一律。一言以蔽之曰:面目依旧。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与西方媒介所报道的会议新闻相比,我国媒体报道的会议新闻都有一个通病,即缺少背景材料和直接引语,这也是中国新闻文风的两大“癌症”,“痼疾”不除,会议新闻写作难以出新。下面,让我们以外电关于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的开幕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17.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是当前改进新闻宣传,实现“三贴近”的突破口;“改进”应解决领导人对待新闻报道的认识误区,实现党政机关和领导人与新闻媒体在观念行为上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采写编》编辑部石家庄日报社联合举办“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有奖征文 广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但只说了一面。我说,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也有少的一面。多者,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少者,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全党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这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常见泛滥之势,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症结,一是“逢会必报”,无论会议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也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的内容;二是“一会数报”,一个一般性会议,开幕报,闭幕报,做了消息还要做专访、侧记;三是报道“程式化”,往往是“名单+讲…  相似文献   

20.
办报难,办企业报更难,难就难在它很难按新闻规律独立思考,很难冲破传统习惯,因而极易将这张新闻纸办成简报纸。近几年来,本报为改变这种局面,集中力量攻难点,出新招,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一、以“填平会海”为发端,改进会议及领导人活动、讲话的报道。会议及领导人活动、讲话的报道,一直是企业报头痛的事,每会必报,讲话照登,在企业报这种特殊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