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义”表示人的行为规范,如孟子所说,“义”是人的正路。《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义”与“我”的关系密切,凡“义”必由自我作起。  相似文献   

2.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3.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4.
许文博 《甘肃教育》2006,(8A):28-28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  相似文献   

5.
“兴”这一词其源头来自上古时期的乐舞.《论语·泰伯》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乃孔子心目中理想人生之写照.自此“兴”与诗教紧密关联,成为诗歌作用于人的基本方式.儒学思想史上,诸家对“兴”的定解多为熏染、道德教化、引譬连类;这种解释模式仅关注了“兴”之后效,而非“兴”之本体.引入胡塞尔现象学中时间境域的思想,“兴”之意蕴可以更为立体且更加本真,进而揭示出“兴”与传统、当下与主体多方位的关联而造就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6.
"圭"族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以“圭”为母文的70个族字为分析对象,依据母文表意将这些字分为7个意义组,分别是:具有“上圆下方、上尖下方”义;与“土地”相关义;“高、大”义;“深、洼、空”义;与“玉”相关义;“美、好”义;“不好、不正”义。并论析这些族字在词义引申推动下分化孳乳的规律,以及母文“圭”和以“圭”为母文的族字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为古今探求同族字的目的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赋、比、兴”从诗“六义”中分化出来以后,“兴”之义最难定。难就难在概念归属没有定准。把“兴”释为与“比”同类的修辞概念,亦将导致“兴”的浸微浸灭。笔者认为:从“兴”的生成过程,意与象的关系及在创作中的功能几方面看,应把“兴”界定为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看重“义”,推崇“义”。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国风是其中份量最大的民歌部分,大约距今已三千多年,民歌来源于民间,纯属天籁。尽管诗经经过孔子修订,但它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生活样式和思想感情,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最早的诗歌式样。  相似文献   

12.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13.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它影响着儿童很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发展,表现出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不能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与交往的人的特点与个性也不能清楚地进行判断。本文采用对一名孤独症儿童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物表情、卡通图片表情、创设不同情境推断人物可能的情绪反应等训练,提高孤独症学生对他人情绪的辨别力。结果显示:通过训练该名儿童在理解图中处境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其中人物蕴涵的情绪以及推断人物的情绪反应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们对自己与对象世界所结成的价值关系的感受和评价,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或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的思与“诗”相互沟通则形成独特的、具有人类共同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在于以诗性自由,按照生命形式虚构情感幻象,赋予其心灯朗照的精神内涵。情境是感性现象和超感性现象的合一,“情感的深沉象征”。  相似文献   

16.
电影《孔子》将孔子一生艺术地呈现于观众视线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最伟大的圣人孔子的形象。影片以寻觅知音为主调,以滋兰树蕙为最终追求,以历时的手法谱写了孔子的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7.
李秀珍 《培训与研究》2005,22(6):108-109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教育强调得比较多的是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忽视了人的价值情感等在人的生存中的作用。因此要更加关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价值情感的教育等方面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较多地关注儒家的孔子、孟子等 ,而对道家的老子等关注较少。实际上 ,老子不仅注重建构道德规范 ,而且其思想中也蕴涵着一些独特的德育方法 ,如“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导教育法、“不言之教”的身教示范法 ,以及“柔弱胜刚强”的情感教育法、“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的榜样激励法、“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防微杜渐法等 ,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情绪情感会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认知是情绪的基础,要通过改变认知策略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以健康、乐观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是人们最喜爱的也是最常用的修辞语象之一。中国人以花喻美,以花喻德,或是借花抒情,都融入了人们对花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