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的人擅长演讲,不一定能做学问;有的人做学问是名家高手,但走向讲台就未必是里手行家。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人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这些趣闻仔细琢磨对人都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的人擅长演讲,不一定能做学问;有的人做学问是名家高手,但走上讲台就未必是里手行家。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入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这些趣闻仔细琢磨对人都是有启发的。 辜鸿铭清末国学大师。他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一)他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他先离去,学生再走。(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上课检查若背不出,不许坐,要一直  相似文献   

3.
在名人专家、科学巨匠中间,兼当教师者不乏其人。但他们并非都是出色的教师。名家们讲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令人厌烦,有的催人入睡,有的使人倾倒。下面介绍几位名家讲课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有的人擅长演讲 ,不一定能做学问 ;有的人做学问是名家高手 ,但走上讲台却未必是里手行家。名家上课 ,有的引人入胜 ,有的催人入眠 ;有的令人倾倒 ,有的令人生厌 ,林林总总 ,形形色色。这些趣闻仔细琢磨对人都是有启发的。辜鸿铭清末国学大师。他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 :(一)他一进教室 ,学生必须起立致礼 ,下课后 ,他先离去 ,学生再走 ;(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 ,上课检查若背不出 ,不许坐 ,要一直站到下课 ;(三)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 ,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他要求虽严 ,但讲课诙谐幽默 ,古文烂熟于…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形下,言称“学生”是谦逊的表现,但有些却未必。有的人与某名家偶尔见过一次面,便大言不惭:我是某某名家的“学生”;有的人通过别人引见登门拜访了某大师,于是拿着合影到处自我兜售或印刷在自费出版的文集前:我是某大师的“得意门生”;更有甚者,与某名家一面之受都无缘,只是读了名家的某本书,便妄称自己是某名家的“弟子”。不是说“名师出高徒”吗,只有“认”大师、名家为“师”,方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才能,亦才能因此而抬高自己的地位。其实,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境界     
为什么有的教师学问不算浅,学历不算低,但讲起课来却枯燥无味,见解肤浅?为什么有的教师完全照着名家的教法去教,却没有名家的效果?看来,教书不仅仅需要一点技术,更需要一种境界。 境界是什么?它很抽象。反正它应该带给人的是一种对世界及人生的理性认识,是探奥发微、格物致知的  相似文献   

7.
黄文忠 《河北教育》2005,(18):48-48
讲课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讲课,或引人入胜,令人为之倾倒;或听之生厌,催人昏昏欲睡。有的人做学问写文章,笔飞墨舞,堪称名家高手,但若让他登上讲坛,却不见得口若悬河,妙语生花。名家讲坛之风采.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在此试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接触过若干同行,有的成为了教育名家,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还是做着自己的"教书匠"……林林总总,每一个教育人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我一直在找寻着一个恰当的词汇来概括我们从教的经历,但一直没有找到。近日读了《今日教育》中一篇文章《做有温度的教育》,感悟颇深——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  相似文献   

9.
大师讲课     
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入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吴宓吴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女学生没座位,就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有风度的男生也尾随吴先生之后去搬。等女学生坐好后他才开讲。  相似文献   

10.
吴惟粤  黄志红 《学子》2011,(9):8-10
问题一:谁来主编教材 从近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立项的情况看,邀请名家主编教材似已成为一种倾向。有的出版社不是把力量扎扎实实地投放在教材编写基本队伍建设上,而是试图走捷径,倾力于请名家担纲主编,把教材成功与否的“注”押在名家身上。名家主编教材,  相似文献   

11.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名家名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去揣摩研读这些名家名篇,因为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名家名篇中的名句,有的揭示了人生哲理,有的反映了生活的真谛,有的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含义深刻,常读常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2.
伯乐,相传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后比喻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古书中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很多,下面这几篇有的写伯乐真心实意地爱惜千里马,千里马也把伯乐视为知己;有的写伯乐教人相马,非常注重亲身实践;有的说明伯乐是相马名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权威;有的表现出伯乐举贤荐能的美德。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代有趣的诗文、楹联、对句、小知识、小故事等,有的是民间创作,有的出自历代名人名家之手,它们文字短小,用词精到,含义深刻,读来妙趣横生,启人心智,这是我国又一文化瑰宝。今精选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中,物理学名家荟萃。然而在众多的科学名家中,有一些不仅是物理科学的泰斗,同时也是组织科学研究、培养科学后人的名师。在他们科学工作的一生中都培养出众多的科学后人,有的甚至培养出一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景物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同学在面对美景时却不知从何下笔。下面选录一些名家对冬景的描写,供同学们赏析、借鉴。这些景物描写各有特色:有的精细描画,有的简笔勾勒;有的以景物表现环境,  相似文献   

16.
名家讲课,有的侃侃而谈,涓涓细流;有的引人入胜,令人倾倒;有的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有的节外生枝,课中有“戏”……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现代大诗人徐志摩,一次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引得一片哄笑。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名家名流犹若灿烂群星,熠熠闪耀在河汉天际。面对名家,是震慑于他们的辉煌成就,从此失却了自己的判断力,还是用清醒的头脑和目光去审视名家的一切,敬重而不盲从,理智而不狂热,这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名家是人不是神。囿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名家的思想可能会有某些偏颇乃至差错,他们的著作、理论也只有经实践检验后才能判断出正误。因此,对广大中学生而言,如果能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向名家质疑挑战,无疑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求索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敢于挑战名家的人,是大有希望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一、栏目设置:卷首语:短小精悍,优美隽永,予人启迪。名家论坛:由教育名家主持的论题大讨论;教育名家主笔的佳作;对教育名家的访谈实录。(欢迎广大老师荐稿)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习语为数颇多,有的源自《圣经》,有的出自古典文学名家如莎士比亚、乔叟等的名著,有的源自古希腊或罗马的神话,有的来自拉丁语或法语等等,在这些习语的后面都蕴藏着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或典故。这些习语为文章或话语增色不少,但它们其中有不少的表面词意与其特定含义相差甚远,所以掌握习语的来龙去脉是恰当运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年来陆续编辑出版的“闲趣坊”系列丛书,是笔者非常喜欢的。虽然没有全部收齐,但也购买了好几种,主要是以“书”为主题的,包括《书衣翩翩》《买书琐记》《书梦依旧》,还有这本《旧时书坊》。丛书的编者不拘一格,有的将诸多名家关于“书人”“书事”“书趣”的文章集纳成册,有的则是某个专家学者有关书的文章的专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