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竭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包括在一些通商口岸设立专管租界。1896年7月21日,日本依据《中日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将《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具体化。条约承认日本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意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日本臣民可以在通商口岸来往居住、经商、设厂,租地造屋,起造礼拜堂、医院、坟墓。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并依据这种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列强在上海等开埠口岸派驻领事。并依据本国法律管理自己的侨民。至清朝末年,与中国有约国家增至19个,其中大部分在上海派有领事并拥有领事裁判权。  相似文献   

3.
徐泓 《出版史料》2010,(2):118-126
一、引言 自从英国殖民主义在1840至1842年和1856至1860年发动两次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1858年,俄、美、英、法又迫使清廷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两国,又迫使清王朝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等。  相似文献   

4.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清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译署、总理衙门。其机构和公档案保密制度大体上仿照军机处而又有所不同。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被撤消,职权分散于外务部和其他机构,几乎所有关于涉外的“洋务”皆归其掌管。  相似文献   

6.
3月1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一行七人抵达平壤,这是自2003年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首次踏上朝鲜的土地。虽然此访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而且无缘得见金桂冠,巴拉迪还是高调评价朝鲜之行“非常有用”。3月16日,与巴拉迪一同访朝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此次访问的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府的条约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民 《历史档案》2006,7(1):78-83,91
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以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国际法原则为指导,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搜集和劫掠中国和朝鲜的汉籍文献资料,是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者的一以贯之的策略。1910年8月,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所谓《日韩合并条约》后的第二年,日本朝鲜总督府即将原属朝鲜旧皇室财产中的奎章阁图书室改名为“宫内府奎章阁图书馆”,并将其所藏四万四千余册图书(其中不少系用汉字编纂的文献资料),包括部分纯“华本(汉书本)”全部归朝鲜总督府取调局“引继”^[2]。  相似文献   

9.
1882年清朝与朝鲜签订了《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1883年朝鲜在天津开设朝鲜公馆,两国间互开航线。在两国关系发生剧变的同时,也存在着传统体制"持续的部分"。直到1894年,朝鲜仍然继续通过传统的贡路向清朝派遣赴京使臣。而由于甲午战争的发生,1894年最后的朝鲜赴京使团经历了与以往使团不同的过程。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赴京使团返回朝鲜,标志着两国宗藩关系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1840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发动战争决议案。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开抵南中国海,封锁了广州海面和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1841年1月26日英国侵略军宣布占领香港岛。1882年8月29日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准将香港给予”英国,由其“常远据守主拿,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在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登陆,修筑了工事和军事基地。1860年10月24日及25日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代表签署了《中英续增条约》和《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中…  相似文献   

11.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相似文献   

12.
王乐飞 《湖南档案》2010,(11):42-45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人,生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的1895年,1910年,15岁的傅作义决心弃文从武,毅然考入山西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后升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18年毕业,时年23岁。  相似文献   

13.
李萍 《兰台内外》2008,(3):49-50
公元1689年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首席代表索额图与俄国全权大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界约,也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标志着清廷正式外交的开始,因而可以说索额图是满清的第一位正式外交官。  相似文献   

14.
1894年(甲午年)7月25日日本军队对中国陆海军发动突袭.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不敌日军.最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被迫与日本签订了结束战争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割让台湾及所属岛屿;承认朝鲜独立;赔偿巨额军费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等.随后,杭州划定了租界.  相似文献   

15.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当年10月,又签订了两个附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割让香港并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还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相似文献   

17.
一、签订密约问题的提出《调整中日新关系之协议文件》及盼录,即通称的《汪日密约》,是汪精卫汉奸集团在成立伪国民政府之前,应日本的要求,与日本“海机关”经过谈判,于1939年12月30日在上海签订的一项出卖国家民族的秘密条约。因为它是非“官方”性质的条约,因此亦称“内约”。1939年5月,汪精卫在日本特务影佐份昭等人的保护下,由河内逃抵上海后,于28日向日本提出了《关于收拾时局的具体办法》,①提出了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所谓“新中央政府”的具体步骤。其实质是将汪于该年2月间通过高宗武向日本提出的有关结束中日战争,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4)
刘古愚与《时务斋随录》梁经旭《时务斋随录》是陕西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先生在1895年~1898年间创办的一种期刊,也是陕西近代最早的一种学报。中国新闻史应当有它的地位。1895年4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  相似文献   

19.
迟立安 《兰台世界》2004,(12):59-59
一百年前的今天(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凶残的恶魔沙俄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场血腥的火拼,史称“日俄战争”。1905年12月22日,孱弱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将安东(辽宁省丹东市旧称)划归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附属地,即日本租借地,至此,可怜的安东。一个依山傍水,因鸭绿江黄金水道而富庶的新兴商埠,硝烟未散。即被强行揽入了战胜国的腋下。  相似文献   

20.
8月12日,经过“马拉松”谈判之后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两个月后,邓小平访问日本,并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批准书互换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