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4.
传播手段的变革与文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传播速度空前加快,电子传媒日益普及,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此情况下.文学传播的目的、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方式等,与受众对信息的认识、需求和受传方式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必将导致文学传播的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所说的文学活动一般是指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 ,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是人类社会文学现象的核心要素。文学活动的实质是文学传播 ,它以语言文字为符号 ,传递人的情感世界、美的理念和美的信息 ,因此 ,文学传播也属于审美传播的范畴。文学活动的审美传播特性展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词体文学具有音乐文学的属性,因此和音乐的关系重大.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安史之乱后音乐文化下移对于词体文学成立的重要影响以及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词体文学传播诸要素发生的重要变化,可见到这两次事件逐步促成了词体文学的繁荣.可以说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是唐宋词文学传播过程中成立和繁荣的重要转捩点.  相似文献   

7.
冯亦代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文学传播的视角切入研究冯亦代翻译文学,从国内传播影响、翻译传播艺术及翻译传播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冯亦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必将对后辈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天妃娘妈传》是妈祖文化与文学传播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孤本长篇小说。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天妃娘妈传》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方面的传播情况,分析其在明万历时期未能在小说体裁上取得广泛影响的原因,以促进新时期妈祖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人们在惊呼文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同时,开始寻找文学的出路。随着数字技术的悄然崛起,手机的普及,人们纷纷把眼光投向一种新的文学载体,赋予它一个新的使命,使其成为文学传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那就是——手机短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予短信文学。本文对拯救文学的边缘化现象;文学载体的多元化、媒体化,与传媒的关系:手机短信的影响,对短信文学传播的重要性;短信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的优劣,以及短信文学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商品输出、劳动力输出、国民输出、经济模式输出,逐渐走向文化输出、国家价值输出.国家传播面临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间、国内与全球等诸多冲突和挑战.国家价值传播应重视民间化、理性化和普世化.我国的视觉传播领域呈现出娱乐化、历史化、戏剧化、庸俗化等倾向,这削弱了媒体的公共馆度.国家媒体陷入了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资本功能的纠葛.这些正制约着我国的国家价值传播.我国政府和国民的媒介空问文明意识亟待建构和增强.民间网络视觉叙事的崛起,为我国“媒介文明帝国”的重构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政府话语场、民间话语场、国际话语场,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中,我国的国家价值传播都应占据主动权、主导叔.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报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现代文学观念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是在历次的文学运动及文学论争的过程中萌发的,报刊是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媒介。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大众媒介的登场,文学创作与接受逐渐演变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报刊促进了现代投稿制度及稿酬制度的确立,催生了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更趋平民化,实现了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报刊为白话文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阵地,而报刊与白话文的结合,又促使政论文、报告文学等新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的日益浓厚,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也随之进入其全盛期。黄庭坚诗歌在清代不同的文化空间广泛传播,借阅、抄购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别具特色,强化和促进了黄集秘籍的流传;诗歌选评促进了黄诗传播的普及性和经典化;宋诗选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以两类选本的传播,将黄庭坚诗歌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旧本翻刻是比较通行而又便于实施的传播行为,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发挥了其长久性的信息存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近代报刊的大量创办成为传播外来学术思想的重要渠道 ,并在西化的整体文化氛围中促使文学观念变革和创作的多元化。借助报刊的力量结成不同文学社团 ,形成不同文学流派 ,从而各呈己见 ,有力地推动 2 0世纪前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使文学阅读、接受方式发生了由限制到非限制的变化。由于文学传播环境及文学阅读接受方式的变化,文学接受主体的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正统心态的潜隐和审美心态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传播角度看,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繁荣,外来文学信息的输入是基本条件,翻译者对文学信息的处理是根本动力,广大受众的文化需求是丰厚基础,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是基本保证。文学传播过程诸要素的互相配合,促成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9.
在西学东渐的春风下,中国近代报刊积极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科技知识。1896年3月《万国公报》公布伦琴发现X射线后,近代报刊及时迅速地竞相追踪报道和传播X射线知识,其中包括X射线的用途、X射线技术的发展和X射线的原理及其危害,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对X射线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周口作家群"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来扩大自身的影响,是周口作家坚持传播手段创新的一个重要尝试,为周口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旺盛生机活力。周口文学的网络传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下"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中尤其显得弥足珍贵。借助网络媒体新平台,周口文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