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2.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5.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如何理解与阐释;二是对“阴陵”、“东城”如何注释;三是“东城”与“乌江”在秦汉时期的有无管辖上从属关系;四是关于九斗山有无的考证;五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史笔手法。综观20多年来关于“项羽死于何地”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冯其庸、计正山、董书冰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东城(现安徽定远)说;二是以袁传璋、王贵华、呼安泰、宁业高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乌江(现安徽和县)说。史学界张大可、施丁、汪受宽等赞同项羽死于乌江之说。  相似文献   

6.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史记》研究领域关于项羽死亡的具体地点是“东城”(即东城“四溃山”)还是“乌江”,展开激烈论争。答案当然应该只有一个,不可能二者都是;也不能用所谓的“互文”来调和,说“东城”(即东城“四溃山”)与“乌江”是一个地方。而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互文的写作方式,使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项羽本纪》关于项羽结局的两种书法——“乌江自刎”与“身死东城”,都是司马迁的实录,是同篇前后互见足义,二者完全统一而无丝毫矛盾,应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9.
关于项羽的死地问题,史学界虽有所争议,但基本上对"乌江自刎"无多大异议。至2007年,冯其庸先生发表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出,在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激烈的论争。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司马迁说的"身死东城"理解有误。其实,"身死东城"不是指项羽在东城已死亡,而是败亡的意思。"身死东城"即是"身败东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项羽之死》,文下有两条注释:东城 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西楚霸王终焉之地,《项羽本纪》有两种写法.一日"自刎乌江".本传叙述:"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羽)乃自刎而死."一日"身死东城".论赞评判:"(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注释未说明"东城""乌江"的地理沿革,无疑造成了文意理解的混乱.按照教材注释,西楚霸王身死之地,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一说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以断言,熟谙秦汉历史地理的司马迁记项羽死地,不可能自相矛盾.造成自相矛盾情形的,只能是教材注释.也就是说,教材对古代地名的这两条注释,孤立地看,似乎没有问题,联系项羽终焉之地审读,就不能尽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