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礼”的概念,通常是指被先王制度化了的善美的习俗。先秦儒家认为: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礼俗,它是一个“外壳”,包含“仁”这个思想道德“内核”,即礼俗是形式,仁德是内容;仁德通过礼俗表现出来,遵循礼俗又可以培养仁德。“仁”是有等级的,因而礼俗也有等级。礼俗具有既制约人的言行又制约人的思想的作用,因此它是比法令更有效的治国良方,但并不排斥法治。后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对先秦儒家礼俗思想的歪曲,应区别。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精华内容。主要有: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仁者爱人:重视人伦关系和谐有序;舍己从人:重视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崇道扬善: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自强不息:重视人生奋发有为、刚毅进取;取义成仁:崇尚理想和节操。儒家伦理精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其现代价值:儒家伦理精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生产力;儒家伦理精华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原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资源宝库;儒家伦理精华中的个体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原则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富民、均富"、"礼法兼济"、"无为而治"的德治观,这种德治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是封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唯心主义成份,但是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文化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对儒家德治思想进行合理的批判,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内容,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罗辉先生的《四维吟稿》是近年来诗坛出现的一部独特著作。其作品包含以下三个鲜明的风格:一是创作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二是作品内涵生动深刻,用典灵活;三是作品既凸显出传统的儒家情怀,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被视为是关涉人的生命存在的安身立命之学。其基本的精神为生命的精神。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因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后才回归儒家,所以其生命观中包含有较多的道家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专门针对商业活动的指导用书,明代中后期刊刻的商业类书中包含了许多商业伦理的内容。商书的编撰者倡导以义制利的经商原则,将儒家的伦理规范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主张通过践行诚实守信、守礼谦忍、勤俭持家等商业伦理规范来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儒家伦理与商业活动的结合,不仅使儒家伦理凸显出实用化与功利化的特征,而且也有利于道德秩序在商业领域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君子"而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知、勇"的君子之道、"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儒家理想人格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符合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义,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更新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道德情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正视个体差异,德育、"心育"相结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体育哲学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 《教育与职业》2004,(18):70-71
儒家养生思想包含了古代体育哲学思想和文化,儒家养生思想是养生学说和古代体育哲学的内在基础。本文通过对儒家养生思想中的重生、德者寿、仁者寿、礼、孝、生与死的论述,论证了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体育哲学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最初来源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在地包含了"为天下开太平"的目的意识。继承这一传统思想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认识到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1.
在残雪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在世俗世界里进行着非理性的表演,这种表演是灵魂存在的证明。爱恨、美丑、生死,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时候的人需要发泄,只有通过表演才能够宣泄心中的烦闷,这也是世俗作为灵魂的载体的生存方式。灵魂不能够说话,就只好借助身体来表达,这种不相称的表达被观众看成是一种表演。对外部世界来说,这种运动是一种表演;对于内部世界,就是灵魂的突围与复仇,最后到达纯净的灵魂世界。面对死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在人生舞台上的这种表演就显得更加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死亡或死后灵魂的看法会对人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哲学多以灵魂不死的假设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根本支柱,以引导人类的行为向善,原子论者虽然例外,但其伦理体系并不健全,比较起来,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智慧,它抛开灵魂问题不谈,只关注于此岸世界,把人生价值等同于现世的功业,却同样可以达到“勇者不惧”的人生境界,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主题。  相似文献   

13.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它把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苦难与意志的同情和超拔,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彝族灵魂观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将化为另一种形态——鬼魂到彼岸幽其世界继续生存并与阳世之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幽冥世界是一个理想的近似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亡魂可以在那里劳作生息,愉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时代,人首先应当意识到自我身体的有机整体性。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两种机制的不同特征,表明人的自由仅在于意志层面,并且,仅在于是否接受已经显明的应然引导。身体作为裸露的灵魂,表现着身体存在的实然状态,其生物性的神圣预设性质使人在向死而生中渴望永生,指向存在的应然。必死的身体作为非存在的生存,其应然存在必然是超越死亡的永生,所以,身体的生存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身体的永恒。当身体生存与这个应然存在目标结合时,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生存与和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吊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对苦难的书写这一创作风格,通过一个灵魂寻找父亲的旅程,将社会新闻进行串烧,在爱与死亡的碰触中建构了实境、幻境和真境。作品有意识地将现实和阴间进行对比和互相穿插,体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担忧以及企图通过"爱"对现实进行"突围",让灵魂在爱的浸润下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18.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9.
20.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